南太湖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县区信息  >  南太湖新区
下一站,南太湖新区!
发布时间:2022-11-21 14:23 信息来源:湖州日报 字体:【

太湖南岸起新城 蓄势腾飞正当时

下一站,南太湖新区!

       

  太湖三万顷,波流浩融融。

  成立三年多来,承载着全市人民炙热目光的南太湖新区步履铿锵、砥砺前行。

  新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扎实推进“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聚焦“六个新湖州”建设,攻坚克难、加压奋进,各项工作有力推进。自成立以来,新区已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5个,总投资超1690亿元,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53个、竣工133个,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三大产业产值占比已从2018年的43.1%提升至54.7%。

  今天的南太湖新区,筑巢引凤、硕果盈枝,一派生机;产业集聚、活力四射,一路高歌,正朝着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高能级战略平台目标阔步前行。

  山水相依

  打造绿色生态未来城

  太湖南岸,绿水青山。新区北依浩渺太湖,南拥西塞山,苕溪港、长兜港、旄儿港等河道穿境而过,依山傍水、蓝绿交织。

  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来湖州调研南太湖综合治理开发工作,指出“南太湖的开发要高、新、特,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经济”,这为南太湖的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叮嘱湖州“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

  于新区而言,生态环境保护从来都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必须得高分的必答题。如何依托优良的生态本底优势,实现自然生态基底与城市风貌新颜共生共美,成为了摆在新区面前的一张试卷。

  成立以来,新区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紧紧围绕“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的目标定位,坚持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理念深耕于心,突出绿色共享和显山露水,着重算好“生态”“资源”“发展”三本账,在“取”与“舍”之间,生动演绎了“向绿而生”的精彩故事。

  山水相依,产城相融,人城相宜。未来城市应该是什么模样?这是新区描绘的美好蓝图。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新区高标准编制《南太湖未来城(长东片区)水空间整体设计方案》,重点围绕“水安全保障美、水循环通畅美、水生态文明美、水文化丰富美、水景观精致美、水经济繁荣美”,实施“水宁、水丰、水净、水活、水靓、水旺”六大水战略。

  “我们整合了长东片区草田漾、盘家漾、木家漾和三角漾四个漾的生态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生态公园,建成后将融游赏观光、文化展示、科普体验功能为一体。”南太湖新区管理委员会未来城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依托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的两大国家级平台资源优势,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南太湖未来城、湖州科技城。目前,南太湖未来城南太湖CBD、总部经济园等40幢产业大楼超一半已结顶,成为全省首个获得三星级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标识的地区;湖州科技城在建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两个重量级平台落地见效。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产城融合,大力发展创谷经济,以主阵地、主力军的姿态高质高效推进‘科学谷’‘云起谷’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凤凰湾、铁公水物流园、长田漾等区块片区开发建设,协同做好产业平台培育、南太湖未来城打造、科技城建设、老城有机更新等文章,推动产业发展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持续擦亮新区生态底色和发展本色。”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眼下,水与岸、业与城、古与今交相辉映的南太湖“外滩”从愿景变成现实,产业绿、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均衡发展模式,让南太湖新区前进的脚步更加稳健。

  太湖南岸,平地起高楼,一座未来新城的模样已初具雏形。

  筑巢引凤

  锻造产业发展强引擎

  产业是一座新城的引擎,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命脉所系。

  面临资源要素趋紧、发展瓶颈制约、区县竞争态势激烈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新区快速给出了结构更优、质量更好的最优解。

  腾出新天地,焕发新活力。自成立以来,新区牢固树立“提质就是扩容”的理念,不断迭代创新打法,全面开展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建设大平台、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动能加速积蓄。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盘活提升低效企业139家、低效用地6967亩、闲置厂房65万平方米,走出了一条“破解要素制约、提升产业集聚、提高用地效率”的新路子。

  “腾”不是目的,“换”才是关键。只有腾出新空间,才能换来高精尖。

  站位“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战略背景,新区着力打造“3+1+N”绿色高端产业体系,重点发力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新区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作为“3+1+N”绿色高端产业体系的首位主导产业,通过招引项目、做强企业、延链补链等一系列“组合拳”,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呈现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一个百亿级产业正蓬勃生长。

  据悉,目前该产业已集聚40余家核心企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总产值103亿元,增长51%,占规上产业总产值比重37.2%;正在建设和推进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项目16个,计划总投资252.8亿元,预计达产后可实现总产值350亿元。已初步形成涵盖整车生产(改造)和电池、汽车电子(电机)、电控制造、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的较为完整产业链,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电池快充技术、电池循环寿命等方面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近年来,在国家‘双碳’战略和市场机遇双重利好优势的叠加下,新能源产业迎来了更多发展机会。”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据初步统计,至2022年底,新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总产值预计可突破150亿元。

  在超越(浙江)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高端智能PC整机生产线上,每道工序都接入数字控制中心,每个产品都有“身份证号码”。

  “超越信息的国产计算机、服务器研发、测试及生产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这是我们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缩影。”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区通过着力培育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标杆企业,引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1至9月,新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45.8%,连续9个月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到2025年,该产业预计可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

  一面是腾笼换鸟,腾出新空间;一面是培大育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20年,新区在全市率先制定《工业土地全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好“培大、育强、提升”组合拳。南太湖新区与企业签订培大育强政策相关协议,推动84家企业年均产值增长23.1%,税收增长26.9%。其中,1家企业连续五年蝉联湖州市“金象”企业,2家成功在纳斯达克和创业板上市,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产业的不断聚集壮大为新区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澎湃的动能。

  10天,总投资10亿元的见闻录滤波器项目从考察到签约;15天,湖州上港码头开港后吞吐量突破1500标箱;7个月,吉利商用车从签约到第一辆车下线……

  新区速度不断刷新,竞争力、影响力更是持续跃升,强劲的创新创业磁场效应正日益显现。一家家企业相继落户,一个个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一条条生产线机器轰鸣……新区大地,处处涌动着跨越赶超、实干争先的滚滚热潮,处处昭示着投资热土的勃勃生机。

  眼下,随着铁公水物流园的全面投运,新区正在成为浙北地区重要内陆港口和重要进出口货物集运、中转中心,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加速集聚,交通区位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高质量赶超发展胜势。

  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南太湖新区誓要迈向长三角“舞台中心”。我们坚信,发展中的南太湖新区,未来可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