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杨庄到了,要下车的乘客请您携带好随身物品从后门下车,开门请当心……”上午9时10分许,西塞村杨庄公交站里,又一趟44路公交车到站了。只见车刚停稳,75岁的王传福就赶忙下车,往村道对面的杨庄农夫集市里赶去。
他边走边告诉我,自己家住吴兴区通盛花园小区,退休后就喜欢携三五好友四处“尝鲜”,说着还从包里拿出了1张湖州公交卡和1张长兴公交卡。“现在公交车越来越发达,到哪里都方便得很,我们这帮退休老人就喜欢坐公交到处跑,权当是旅游了。”他说,“早前我就听朋友说起,杨庄这边新办了一个集市,卖的都是‘土货’,很想来看看,早上8点我们就到时代广场等着坐车了。”
“老王,快来帮忙看看!”听着朋友的呼唤,王传福立马加快脚步来到一水产摊前,细细打量起水盆中的泥鳅和黄鳝。“哟,老板,这黄鳝够大啊,看起来还不错,多少一斤?”……
这个让城市居民慕名而来的杨庄农夫集市,是乡村畅行班车开进西塞村后成就的一个增收项目。坐落于湖城西南角的西塞村地处偏远,直至2016年才开通直达市区的44路公交车,但因班次少,村民出行不便。随着乡村畅行班车“驶入”,该路公交车班次明显增多。“我们打造了每周三准时开放的杨庄农夫集市,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整合周边家庭农场产出的农副产品。”该村村委会副主任薛亮在与我交流时说。
除了让更多游客走进乡村,当地村民出行也愈发舒心。今年88岁的施松泉是当地一位退休校长,他见证了村民从步行或摆渡进城,到靠自行车或电动车出行,再到公交代步的变化过程。他说,如今,随着公交线网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以及各行政村“村村通公交”覆盖间距的进一步缩短,村民愈发体会到出行的便利感、幸福感。
记者手记:
交通之于城市,如同血脉。采访中,我感受到了一项项公交服务正温暖着村民的心。
曾经,农村群众出行不便是交通运输工作的一大短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等都制约着乡村公共交通发展。为此,作为全市第二批“共富班车”之一的乡村畅行班车,及时发车并已在稳步行驶中。
采访时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始终挂在王传福老人和施松泉老人脸上的笑容。原因很简单,如今的他们都享受到了更加快速便捷、普惠均等、优质高效的公交服务。公交进村让王传福老人出去“尝鲜”的次数多了,让施松泉老人在1公里范围内有车可坐。我想,他们的笑容都是幸福知足的笑容!
记者:宁杰
编辑:唐梦婷
责编:高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