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湖州经济
用汗水冲刷“尘封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29 10:16 信息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昨天早上8时30分,毘山遗址麻雀田的灰色钢结构大棚下,有人在铲土,有人在挑土,还有3个长衣长裤戴着灰色帽子的年轻人或蹲或站,他们拿着尖嘴的小铲子在探方里刮着泥土,小心翼翼地清理挖出来的陶瓷瓦片,再进行分类……

  “这块应该是来自夏商时期的陶罐,你看上面有云雷纹……”说话的年轻人叫闫凯,来自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此次毘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领队。他曾经参与过良渚古城遗址及其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他告诉记者,因为前一天下大雨,风又大,这块发掘区域有不少树倒了,一些探方上的保护薄膜也被破坏了,冲出沟渠还要进行回填,所以他们早上5时许就已经来抽水清理,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了。

  “这个土台由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一层层堆积起来,所以我们要了解不同时期遗迹的土层和界限,指导工人怎么去清理表层土,然后我们再用这个刮子进行刮面……”说着,闫凯拿起刮子在探方里开始工作。

  记者注意到,除了闫凯他们正在发掘的土台部分有遮阳大棚,边上还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各种探方20多个,还没有建起遮阳棚。

  他说,一旦发掘到遗迹层面,也会搭建简易的遮阳网,避免让阳光直晒或者是其他环境因素破坏土层面,影响遗迹年代的判断和文物的保护。

  为了防晒,长衣长裤加上渔夫帽就成了他们的夏日标配,遇上有风的日子还好,没风的时候,这身打扮绝对闷出一身汗。

  闫凯说,前段时间和同事一起巡查遗址周边的安全设施,也就走了一圈,回到大棚下就出现了中暑的症状,还好他们随身带着人丹和藿香正气水,这也是他们的防暑必备。

  “其实遗址发掘还好,夏天去野外调查勘探不仅热还危险。”他说,有时候为了配合、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他们也会去一些野外进行文物勘探,有时候是去一些连路都没有的山林。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他们必须穿上厚实的长衣长裤,全副武装,一去就是四五个小时,下山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

  “不过如果每次都有收获的话,这些汗就没有白流。”他笑着说,这些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考古工作越来越重视,考古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即便面对“烤验”,他们也想“晒出”更多的文物和成果,带给大家更多未知的历史文化。

  记者手记

  一早上,看着闫凯在探方中刮面,有时只是一层层泥土,有时是拇指大小的残片。

  他轻轻擦拭后,回头告诉我,这应该是宋代的,看釉色,看花纹。

  “一般来说,它的其他部分就在附近,全部挖出来之后,我们就会进一步拼对修复……”他说。

  在外行人看来,考古或许是寂寞的。因为那些破碎的陶瓷残片不会跟你对话。但是,在闫凯和他的同事们眼中,那些都是有故事的“生命”。

  采访结束时,他跟我说,希望以后我们能更多地聊一聊这些遗迹和文物本身,因为不管日晒雨淋还是野外调查,都是他们工作的分内事而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