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湖州籍大学生柳恺收到了入职一家财会公司的消息。今年,她经历了太多第一次:在车间做技工,在便利店打工……“求职时,想着要么专业对口,要么兴趣对口。后来发现这家公司的工作内容和我大学参加社团的经历相关,那就去试试。”她说。
来自安徽的许雯在湖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和几名大学同学一同进入湖州一家新能源企业,选择留在了这座城市。
今年6月,又一批大学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的职场大门。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约1076万人。受疫情持续等综合性因素影响,今年毕业生就业之路格外曲折。2022届高校毕业生是首批走入社会的“00后”大学生。他们如何看待人生第一次求职?期间面临了什么样的难题?做出了什么样的抉择?不妨跟着记者,去探访他们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
求职招聘频出新招
今年春节后,孙洁晨第一次来湖州,是到天能新能源(湖州)有限公司入职报到。她生在安徽阜阳、学在安徽合肥。“因受疫情影响,除了部分线下面试,大部分都是线上完成的,包括天能公司的面试。决定来湖州时,家里人还在担心靠不靠谱。”她告诉记者。
线上面试,成了今年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经历之一。徐琴觉得,这很便利,她借助线上面试通过了湖北一所学校辅导员的招聘考试。“当我人在湖北培训时,我发现工作内容与预想不太一致时,就又通过线上面试了湖州一家研究院,最终决定留在湖州。”
受疫情的影响,毕业生愁,企业也忧。“像我们企业,以前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大多集中在北方的高校。今年没办法出去招聘,在本地的一些高校开展了线下招聘会,其余只能靠网络招聘。”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主管胡力强介绍,今年他们调整招聘措施,缩减校招人数,增加社招比例,并集中在南方地区招聘。
“感觉今年企业招聘需求也不大,找工作也没有那么顺利了。”毕业生陈辉感叹。毕业季前,湖州本地高校早已为毕业生开启各类求职通道。“我们组织招聘会、线上发布招聘信息,和毕业生保持联系,提供求职的建议。不少毕业生去了大东吴和吉利等大公司就业。”湖州一高校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市赴外人才招引活动也因疫情被迫按下暂停键。“我们与湖州重点企业、市外高校携手创新打造‘线下网络直聘’模式,即高校线下实体设展、企业线上视频面试,实现同时段、不同空间的‘面对面’人才招聘会场景。”市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相关负责人说,自今年3月底启动“云端”引才活动以来,全市已累计与湖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32所高校展开合作,参与的企业收到简历1万多份。
就业意愿有所改变
“整体感觉,这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没有那么强烈了。慢就业现象比较盛行。”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湖州分中心直销主任颜明坤从事招聘多年,他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记者采访发现,有这样感触的招聘主管,不在少数。
慢就业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深造。湖州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处的一位老师明显感受到,今年学校里准备考研和考公的学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学生的家里人倾向于孩子的工作环境稳定;另一方面,学历提升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的吴欣哲,就是考研大军里的一员。第一次考研,她的分数差了几分,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放弃找工作再试一次。“不急着找工作,安心脱产再考一次,我觉得是值得的。我想考上研究生之后,去学校当设计老师。”不一样的是,坚定了未来规划后,她把报考专业从环境设计换成符合设计老师招聘的设计学专业。
除了考研,考公和考编的热度居高不下。“家里人想让我找编制单位,我自己也想今年先在家准备考试。虽然竞争激烈,但还是能考的都去考一下试试。”在舟山读大学的陈涛回到老家湖州,正在家里准备考公。当下,他尝试找一份相对清闲的工作过渡下。
“看到身边的同学去考研,我也跟着去考了。后来内心越来越不笃定。”孙洁晨说。那段时间,同学在忙着秋招或是备考,自己却迷茫了一个月。“跟着大队伍去考公、考研的毕业生不在少数。毕业生得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有的学生因恐惧与害怕找工作,选择了考公和考研,不是从自身角度考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体现。”湖州一名大学老师说。
以前,大家很看重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如今,先尝试学习再选择就业的模式渐趋普遍。22岁的焦峥嵘也是这么想的。刚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她,由于对录取学校不满意,收拾心情决定出门找一份与就读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工作。
就业选择趋向多元
从智联招聘针对返乡就业发起的调查发现,职场人对回乡就业的认识偏理性,近90%的调查参与者并不认为年轻人回老家是“没出息”。
今年春季,正当同学们在上海找工作时,李正选择回到老家湖州,成为某银行的一名客户经理。大学期间,李正在杭州与上海成立了工作室,运营得还不错。但如今,从上海到湖州,从学摄影到金融行业,李正觉得,这都是当下他认真考虑做出的决定:“上海落户比较难,湖州对大学生的政策吸引力大,再加上信贷行业能了解到各行各业的发展,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先就业再择业,成为很多“00后”毕业生的共识。“现在的毕业生,对于第一份工作不那么有执念了,不当作长期从事的工作,更多时候定义为一个学习的平台。”浙江比洛德新能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张瑜说。
毕业前,就读历史学专业的梁露丹顺利入职浙江湖州旭雨服饰有限公司当网络主播。她介绍,大二因做兼职模特,跟着当时的服饰公司一起转型,从零开始做网络主播。两年来,她对网络主播已熟能生巧,毕业后自然选择继续做她喜欢的主播工作。
“之前觉得当网络主播挺好的,做了两三年后看到直播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短期收入上是比较可观的,每个月有上万元的收入。但长期而言,网络主播过渡几年后,我会选择去当一名历史老师。”她说。
由南风窗传媒智库和盐财经共同打造的《2022中国城市引力指数报告》发布,该报告用公共服务、宜居水平、消费活力、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文化魅力和人口向心力等6个指标,测算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湖州位居中国城市引力榜第28位,排在杭州、宁波、嘉兴之后的浙江第四个城市。
“湖州的创业环境比较好,是一座正在发力的城市,对大学生也很友好。”内蒙古人聂伟冰毕业后,选择了继续留在湖州创业。用他的话说,大学里捣鼓过各类小创业,后来从教培机构转型到电商直播行业,如今带着30多名员工在创业。创业期间,一直得到学校老师的支持,并陆续地把合适的资源介绍给他。
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00后”毕业生袁建波在宁波一大学毕业后,回湖州就业。正是前期坎坷的求职经历,让他和朋友萌生了创建求职的公众号,发布一些求职信息。第一次见到他,是在一场招聘会的入口处,他正在宣传求职公众号。“也没想那么多,只是希望在大家顺利找到工作的路上尽一份力。”他说。
政策扶持鼓励留湖
最近,毕业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的沈洪仁,获得了“大东吴奖学金”二等奖2500元,成为同批进入大东吴集团的实习生中的佼佼者。
他告诉记者:“我们寝室四个人,前期都给大东吴投了简历,其中一名室友没通过实习期,剩下我们三人都成功入职了。”没多久,一名室友从大东吴辞职,去上海工地上干了一段时间的施工员,如今回老家嘉兴去了。
同样的工作,有人干不下去,有人得到嘉奖。沈洪仁说:“师父认真教,我就认真学。不论什么工作,马马虎虎总是干不好的。”
浙江大东吴集团有限公司招聘主管沈杨杨介绍,大东吴集团作为湖州的大型企业之一,每年光招聘应届毕业生就超过300人。“我们和湖州本地的大学、嘉兴学院和华东交大等高校有校企合作,招人相对没有那么难。今年招了200多名应届毕业生。”
比起招人,把毕业生留下来更难。湖州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的招聘主管反映,很多毕业生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或是异地过来的大学生,工作两三年后会选择回老家工作。再加上工厂、车间的环境相对没有那么好,不少毕业生抗压能力不强,觉得下基层锻炼苦。
今年是浙江大东吴集团有限公司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大东吴班”的第四年,“订单式”为企业培养学生,为就业表现优异的学生发放奖学金。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外地来的毕业生提供宿舍,在湖州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基础上再提供补贴,让毕业生安心留湖工作。越来越多的湖州企业采用提供补贴、保障生活服务、加大年轻干部培养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留湖工作。
为了让更多大学生留下来,我市一系列惠及广大毕业生的政策迭代落地,先后出台了“湖九条”“湖十条”“人才新政4.0版”等重磅政策,每年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对来湖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我们给予实习、应聘、就业、创业、租房(生活)、购房、安家等系列政策扶持,资助各类人才在湖更好地就业创业。”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近期发布的助企纾困稳就业16条政策中,专门提及今年来湖就业创业的青年大学,免除在湖因疫情隔离费用,并为今年到湖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应聘补贴。“湖州处在长三角地区,交通方便。”“这里公司提供宿舍,回家也有直达的高铁。”“湖州的政策给力,我觉得在这家企业能学到挺多东西的。”……今年以来,已有超4万名大学生来湖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