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1时许,吴兴区埭溪镇红旗村5号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来自市气象局的一支人工增雨作业小分队便开始蹲守在此。他们的任务,就是随时准备着,等待时机,通过专业操作,催下甘霖。
虽然增雨过程仅需两分钟,但等待气象条件的成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其成功率不超过50%。可是,为了不放过任何一次增雨的合适机会,这样的蹲守,最近他们已经“常态化”。“我们目前人工增雨作业小组有28人,活跃在全市15个作业点,进行地面流动式增雨。”据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温期间,在市人影办的指挥下,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开展持续蹲守,共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4次,发射火箭弹90枚,有效缓解了高温少雨带来的水库蓄水量下降、土壤墒情偏低、森林火险等级较高的不利影响。
据悉,今年,湖州梅雨期仅16天,雨量比常年少了6成。出梅以后,雨水更加变得宝贵起来。6月26日至8月21日,湖州本站降雨量仅156.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177.8毫米,只有常年的4成多。
出梅以来,不止降雨少,高温热浪天气极端性显著,高温出现早、发展迅速。截至8月21日,湖州本站平均气温31.7℃,较常年同期偏高3.1℃,刷新了2013年保持的31.3℃的纪录,居历史第1位。
而且,今年7月中旬就出现了40℃以上高温,破了历史最早纪录。眼下已是8月下旬,昨天最高气温又达到了40.2℃。据统计,今年以来,湖州本站40℃以上高温天气达到了8天,远远高于2013年5天的历史最高纪录;38℃以上已达24天,追平2013年历史最高纪录,接下来分分钟都有打破的可能;35℃以上高温48天,仅次于2013年,位居历史第二……
记者了解到,面对罕见高温热浪,市气象局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切实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以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为先导,助力各行各业迎战高温。该负责人表示,我市利用全媒体矩阵及时发布高温预警、雷暴警报、中长期预报等信息,仅出梅以来,已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24期、红色预警信号10期,大风黄色、暴雨黄色、暴雨橙色、雷电黄色等预警信号超30期,提醒社会各界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眼下是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阶段,“持续高温少雨,对农业的影响不小。”该负责人称,今年,市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合作,深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阈值指标体系研究,首次联合发布高温热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开展高温热害等级预测,并分作物、分时段提供防暑降温针对性建议。截至目前,已发布高温热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3期。
此外,市气象局联合市防指办发布《湖州市灾害性天气(台风、暴雨和强对流)公众防御指引》,并且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做好高温、强对流天气气象知识的科普解读和避暑降温措施宣传,有效提高了老百姓个人防护和避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