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002564213/2023-00528 发文时间:   2023-11-2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发布机构:   湖州市公安局
【湖州晚报】“呇心护绿”队 共绘生态图 打造生态义警群防群治共同体
发布日期:2023-11-20 14:42:08

H通讯员 陈彦君

  来自上海的80岁越剧艺术家蒋老师,每年夏天都会来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度假。青山环抱,夏凉气清,顾渚山林渐渐成为游客的“家”,不只是因为这里有绝佳的生态环境,更因为水口在生态保护上的不遗余力。

  在那方山林间,总能望见一群“山狼救援队”的身影,他们巡山护林、防范山火、排查非法狩猎线索、找寻走失人员。这正是水口派出所生态警务群防群治共同体的一个缩影,是生态警务在水口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水口派出所深化生态治理群防群治模式,挖掘贴近生态领域的社会力量,先后组建“顾渚老板娘”“守山大叔”“岕里农夫”“探路者”“山狼救援队”“紫笋茶先生”“答疑解惑专家团”等7支“呇心护绿”生态义警小分队,打造出了一个生态警务群防群治共同体。

  “对生态立乡的水口来说,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致富靠山,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水口派出所所长贾利琴说。

  1 从生态警长到志愿团队

  长兴县水口乡,三面环山,其中顾渚山为最。水口是茶文化圣地、生态旅游乡,因唐代贡品——紫笋茶、金沙泉而闻名,林区内有600多家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

  以林为生、因林而兴,水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成为长三角闻名的生态特色乡镇。但在林区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老百姓的生态意识不高,导致出现了“毁林种茶”“毁林建园”“农家乐污水乱排”等现象。

  十多年来,巡山护水是生态警长沈建华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为全面掌握情况,他走遍了山林里的角角落落,手绘出了古道地图、生态地图、农家乐地图。地图上的每个点位,他都要走访排查到。

  开展林区巡逻,防范森林火灾,排查生态隐患,沈建华把自己炼成了一张“活地图”。然而,顾渚山一山跨两地,林区大,警力少,守护这一片生态,单靠一个生态警长是远远不够的。沈建华和水口派出所的同事们开始向群众借力。

  最早跟着沈建华参与守青山护绿水的,是顾渚村的一群农家乐业主。他们对林区地势熟,2012年,派出所带着他们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定期协助派出所开展巡山护水,调解矛盾纠纷。

  走失游客一个个找回、矛盾纠纷一件件调解、生态案件一桩桩破获、生态知识一项项普及……水口派出所在群防群治中尝到了甜头。民警们发现,通过生态文明的普及宣传,老百姓越来越感受到,有好生态才会有好经济,才会有好生活,从而激发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

  宋美芳是“呇心护绿-顾渚老板娘”的团长,游客端菜送饭时,她常常向住在家里的游客普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村规民约。而在平时,她还会和队员们在垃圾分类、旧物利用、涉林矛盾纠纷化解、生活污水按规排放、涉林法规政策及森林防火等宣传上开展志愿活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守山护绿的主角。

  2 从“+生态”到“生态+”

  茶圣陆羽曾在水口撰写完成著名的《茶经》,这里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如今,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专业志愿者队伍涌现出来,生态保护的专业力量也加入到生态义警的“大家庭”中,打造升级群防群治共同体的2.0版。

  河南人张忠义因茶与水口结缘,2001年从老家来到水口种植紫笋茶,如今已是长兴县紫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看来,紫笋茶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传统的老品种根系扎得深,有利于保持水土,且抗旱抗寒抗病虫害,是真正的生态茶。

  这几年,他一直致力于老品种紫笋茶的推广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守护水口生态,现如今水口种植的茶叶均为生态茶。正是看到张忠义极高的影响力,水口派出所向他发出了邀请,请他加入“呇心护绿-紫笋茶先生”队伍。

  在水口,像张忠义这样的“紫笋茶先生”有20多人,他们中有熟悉林区地形的茶农、民间茶艺师、非遗传承人和茶文化协会成员,他们一起在紫笋茶知识产权保护、土壤健康、生态能力改善方面的政策宣传上提供志愿服务。

  为了让群防群治参与生态治理更加专业,水口派出所还组织成立了“呇心护绿-答疑解惑专家团”。由茶树栽培、茶叶制作、土壤保护、水文、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及本地的非遗传承的土专家和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大学生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对林区开展节能减排、治污技术升级、生态能力改善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并开展生态文明宣传。

  截至目前,水口派出所生态警务群防群治共同体已有七支队伍,总人数超过了300人,志愿服务延伸至水口的每一个角落。

  3 从阶段性到持续性

  拉起一支队伍很容易,但要让它保持生命力却很难。为此,水口派出所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和激励机制。

  “我们以服务换积分、积分兑实物、积分兑服务的方式,实现奉献、积分、回报志愿服务良性循环。积分每年进行更新,按年度排名进行对应的奖励措施。”贾利琴介绍,“呇心护绿”群防群治志愿者可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参加活动来获取对应的积分。线上可通过登录“平安之家”小程序,加入志愿者队伍后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获得线上积分;线下志愿者在日常工作与活动中,按参与活动的时限来获得积分。

  派出所将志愿服务时长、服务次数量化成的积分作为依据,利用好生态银行、生态币(生态券)、旌善榜、星级志愿者、表扬信、年终评比等手段,促进生态志愿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逐步增强志愿活动的内生动力和志愿者的积极性。

  一系列的线上互动构建起志愿者的“生态圈”。志愿积分存入生态银行,建立积分储蓄,志愿者可随时提取积分,用来换取生态劵或志愿服务。志愿者还可将积分兑换成生态币,在生态商城中转换成景区门票、酒店民宿的优惠劵、特定小礼品。

  有信贷需求的生态志愿者可凭生态劵,换取信贷征信分,享受信贷额度、信贷利率方面的倾斜支持。

  今年以来,“呇心护绿”生态义警队伍共搜集生态保护类、环境污染防治类违法犯罪线索30余条,调解涉林纠纷10余起,发现解决生态问题隐患50余处,辖区生态警情下降30%。

  当群防群治成为生态治理新引擎,共治、共富也渐渐融于水口生态美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