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根植于绿色的重大改革,吹响了号角。
2月13日,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湖州市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湖州再次成为改革的探路者和先行官。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和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一直以来,湖州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创造出一连串的“第一”“首个”“试点”,用深化改革创新的一次次探索、一项项成果,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湖州经验”。
扛起综合改革的重任,从“试验”走向“示范”,进而成为“典范”,这是湖州的使命、更是奋斗的方向。此刻,湖州整装出发……
一
“试验田”为何能花落湖州?答案镌刻在湖州的“底色”上,也反映在过往的成就里。
开春后的太湖南岸,迎来一波波游客。湖边一处陈湾石矿,山绿树绿,含钙量高的矿坑中,蓄起一潭蓝盈盈的水,就像一颗蓝宝石与周边多座龙之梦度假酒店遥相呼应,令人禁不住连声赞叹。
20年前,陈湾石矿关闭,留下一座破败弃矿。当地对山体、水体进行系统治理,历时4年,呈现出“三水一崖”的独特风景。在龙之梦投资商童锦泉眼里,废弃矿坑是“宝贝”,点缀着如今的太湖龙之梦乐园。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一座石矿的变迁,折射出湖州绿色发展的先行先试。早在2007年,湖州就确立生态立市首位战略,从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统筹推进污染攻坚、腾笼换鸟、循环利用、美丽蝶变。
在全国率先设立“四级河长制”,打造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的“湖州样板”,实现“五水共治”八夺“大禹鼎”;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盘清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底”;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好生态和经济“两本账”;通过“生态文明+标准化”建设,让“示范引领”有标准可依……
一项项全新的、深入的变革,换回来之不易的绿水青山。那么,如何才能“变现”?绿色低碳背景下,湖州又开启了“竹林碳汇”改革的新探索。
中国首个县域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上线,打通竹林碳汇从生产到收储、交易的渠道,实现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每年,安吉竹林可产生碳汇量百余万吨,预计收入可达4800万元,实现生态保护、林农增收、增汇降碳的共赢局面。
“提升生态产品供给和‘变现’能力,找到多目标协同下的最优解法,才能顺利打开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通道。”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最优解”往往是“创新解”。而这样的解法,在湖州并不少见。德清县、安吉县率先开展GEP核算试点,创新开展项目级GEP核算;在全国率先探索“两山合作社”标准化运营,全市域构建“五统一”和“两入股三收益”模式……
先行先试、“摸着石头过河”积累起来的成功实践、发展成就,让湖州建设试验区的基础深厚、条件成熟。湖州有信心、也有能力在绿色低碳创新中闯出一条新路。
二
“试验田”该如何深耕?迈入改革“无人区”,答案是唯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怎样“开路”,如何“架桥”?市委生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郑云华认为,只有突出创新制胜、变革重塑、防控风险、共建共享,才能蹚出一条具有湖州特色的绿色低碳创新之路。
在具体实施层面,湖州已有了初步方案——
突出前沿布局。构建GEP核算应用体系,推进重点项目“GDP+GEP”双核算双评价;创建区域性的绿色交易中心,探索跨区域绿色交易机制,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都可进行环境权益交易;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全国绿色储能基地,建设“云上电厂”,实施“光储直柔云”试点,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管理。
突出数智赋能。推进工业领域“碳效”改革,促进“企业码+碳效码”深度融合,面向企业提供节能诊断、低碳规划、低碳技术验证和碳排放、碳足迹核算等服务;实施“未来工厂”攀峰计划,建立“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度培育机制,实施智能机器人替换工程。
突出全民参与。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东西苕溪全流域治理保护,促进水环境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打造“碳账户”综合支撑平台,企业、公共机构、个人也将建立三层级“碳账户”;建立“碳惠湖州”调节机制,贯通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全民巡河等领域,以“碳币”为计量,引导社会绿色低碳行为。
突出持久普惠。培育绿色共富区域公用品牌,重点打造“湖羊”“湖蟹”“沼虾”“安吉白茶”等系列单品类公用品牌,带动生态产品附加值全面提高;建设“长三角氧吧”生态体验地,实施“自然生态增氧”行动,打造负氧离子浓度超高的“森林氧吧”。
记者了解到,湖州将通过五大机制15项重点任务,构建起支撑绿色低碳创新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晰试验区建设的具体路径。
三
“试验田”会结出怎样的“硕果”?答案呈现在“五大高地”上,也暗藏于“实干争先”中。
未来三年,湖州将全力打造生态价值转化高地、低碳技术创新高地、绿色智造变革高地、生态富民共享高地、生态文明传播高地。力争到2025年,系统构建支撑绿色低碳创新的体制机制,将湖州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的先行标杆。
据郑云华介绍,“五大高地”将突出理念的先进性、制度的引领性、建设的示范性和发展的未来性。用三年时间,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州经验、湖州模式。
对此,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潘鸣认为,从“试验”走向“示范”的过程,也是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过程,全市生态系统将牢牢把握实干争先这个制胜法宝,抓生态典范协同突破、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抓变革重塑协同创新,日日做功、久久为功,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试验区的获批,为我们统筹生态资源和创新资源、探索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市科技局局长罗芳则表示,全市科技系统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市场导向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将湖州打造成绿色低碳技术发布地、交易地、转化地。
瞄准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下好破局开路的“先手棋”……一系列从思想到行动的共识,增强了湖州推进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的内生动力。
成立绿色低碳商家联盟、建设“碳普惠公园”“碳普惠村”、开发碳汇管理员等就业岗位,这些生态品牌共建共享的新举措,让市民也充满期待。“生态保护需要人人参与。”湖州大鱼公益协会联合发起人徐颋表示,随着试验区建设纵深推进,绿色将成为一种普遍形态,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环境公益中。
而在市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室主任张璇孟看来,试验区建设中,湖州还要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的品牌优势,通过高水平打造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平台,更好地讲述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故事,向全球展现“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推动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