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E95417299-1/2023-00205 成文日期:   2023-04-0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湖政办发〔2023〕30号 发布机构:   湖州市人民政府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4-03 09:05:01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湖政办发〔2023〕30号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湖州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实施方案

(2023—2027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湖州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3日





湖州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

实施方案(2023—2027年)


港口航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快打造"六个新湖州",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发挥好湖州内河航运优势,加快建设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按照交通强国、交通强省战略部署,聚焦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奋力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加快建设设施一流、生态智能、安全便捷、融合高效的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为加快建成高水平交通强市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创成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示范区,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标志性成果,湖州港综合实力力争保持全国前十,长三角辐射力、全国影响力明显增强,在综合交通运输中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20万标箱,集装箱海河联运规模实现翻番,港口排名争先进位。巩固扩大4个核心集装箱港区,优化通关功能,进一步提升大宗货物集疏能力,基本建成顺畅高效的港口集疏运网络。港口核心竞争力、聚合支撑力显著提升,成为带动苏南、皖东南地区集装箱运输发展的内河枢纽港和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延伸内陆前沿重要的内河枢纽港,在能级保障、绿色低碳、行业智治和港产城融合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形成八大标志性成果

(一)实现三层集装箱船舶通江达海

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为契机,构建"七干七支"千吨级航道网络,通往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嘉兴港)及长江港口集装箱千吨级运输通道贯通成网,全市千吨级航道里程达到240公里。持续推进集装箱码头的扩建改建工程,4个集装箱核心港区对长三角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普及64标箱集装箱船型,推广96、108标箱等内河三层集装箱标准船型。到2027年,内河集装箱运力突破7600标箱,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万标箱。

(二)开通新能源船舶示范航线

新能源船舶实现商业化、规模化营运,智能岸电设施骨干航道码头、服务区、锚泊区全覆盖,探索推进充换电站、加氢站建设,船舶储能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内河纯电动货运船舶运输示范。到2027年,投运新能源船舶5艘以上,全市港口岸电设施总量达到550套,岸电用量年均增长10%,投运储能技术试点应用船舶100艘,形成1—2条新能源船舶示范航线。

(三)建成低碳水上服务区示范群

坚持"零碳化为标杆、低碳化全覆盖"目标,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船舶服务全过程,创新实施能源替代、绿色碳汇、循环利用等推进举措,加快水上服务区低碳化改造,打造融合岸电、风能、光伏、污染物收集处置等多要素的水上低碳服务区,建成全省首个"低碳清丽、智慧多能、人水共亲"的内河低碳水上服务区示范群。到2027年,全面完成全市7个水上服务区低碳化改造。

(四)实现智慧航道全省示范

开展内河智慧航道试点示范建设,开发覆盖全航段的三维电子航道图。建设船舶流量监测、AIS基站等感知设施,构建航道畅通指数模型,为预警发布、通航管理提供支撑。开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航道自动化监测体系,实现航道管理养护全链条高效运行。发布《湖州市内河智慧航道建设指南》地方标准,智慧航道建设成果向省内外推广。到2027年,建成智慧航道125公里。

(五)实现"文书合一"改革长三角互认

在坚持"多证合一"改革基础上,率先探索内河船舶"文书合一"改革,着力突破制度壁垒,整合船舶航行所需的航行日志、轮机日志等7本文书资料,通过数字化赋能探索文书电子化和手机端线上文书动态签注服务,着力解决内河船舶文书过多、签注繁琐等问题,以"小切口微改革"降低船舶换证频率和营运成本。到2027年,实现"文书合一"改革长三角地区互认。

(六)构建航运标准化体系

提炼固化我市内河航运先行示范经验成果,完善内河航运标准体系,制定发布智慧航道、旅游航道、低碳水上服务区等一批市级标准,以低碳水上服务区、智慧码头、新能源船舶等为载体,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项目,推动湖州标准层级和内容多元化。到2027年,发布《水网地区航道生态护岸建设指南》行业标准1项、省级标准2项、市级标准18项以上。

(七)打造铁公水多式联运

创新多式联运全流程一体化机制,实现港口码头、堆场及铁路货场一体化监管,提高货物进出口监管运转效率。优化多式联运运营组织,培育壮大全程物流经营人,打造铁水联运龙头企业品牌,协助海关入驻,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强与长三角沿海港口业务对接,稳定开行集装箱铁水联运班列。到2027年,铁公水多式联运量突破50万标箱,集装箱核心港区就地报关率达到100%。

  (八)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以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建设为核心,优化重大项目布局,统筹长兴综合物流园、安吉上港国际物流园、德清临杭物流园等园区建设,实现港口岸线集约化,促进城市临港产业、港航服务和港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湖州"一核多园"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布局。培育集聚新一批特色百亿临港产业群,实现港口与产业深度融合。到2027年,形成7个百亿特色临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基础支撑,实现能级保障先行示范

  1.构建通江达海的千吨级航道网络。重点推进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湖州段)建设工程、东宗线湖州段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杭湖锡线(武林头至三里桥)四改三航道整治工程。谋划推进东宗线北延和杭湖锡线西复线工程。到2027年,1000吨级航道里程达到240公里,1000吨级航道密度达到4.1公里/百平方公里。

  2.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内河港口体系。重点推进长兴铁公水码头项目三期工程、天畅智慧物流综合体项目码头工程等项目,着力提高公用码头占比。到2027年,建成500吨级及以上泊位350个,占比超50%,1000吨级码头泊位50个,公用码头泊位占比达到35%。

  3.提升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重点发展1000吨级及以上运输船舶,实现内河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到2027年,内河船舶总运力达到260万载重吨,内河船舶平均吨位超过720载重吨,内河集装箱运力占比由2021年的6%提升至8%。

  (二)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低碳先行示范

  1.推动船舶水污染物全闭环管理。完善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制度;坚持"先交付后作业"和"两端发力"的监管举措,实现船舶水污染物"零入河"。

  2.强化内河航运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施长湖申线航道湖州段绿道建设工程、京杭运河湖州段航道环境提升二期工程等一批生态航道项目。到2027年,美丽航道里程达到330公里。

  (三)坚持数改引领,实现行业智治先行示范

  1.建设便捷高效的航运服务模式。做大水岸"政务帮办"品牌,推动更多办证事项下沉至水上服务区"驿站窗口"。巩固深化"多证联办""多证合一"等改革成果,推进内河船舶文书系列改革。推广应用"港航政务信息一窗通达""内河船舶全生命周期一件事"等数改项目,创新应用"船舶码"。

2.丰富拓展标准化成果。推动标准体系优化升级,不断丰富机制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集装箱运输、临港产业、绿色水运、智慧水运、安全应急和综合8个一级子体系内涵。制定发布一批市级标准,将部分成熟地方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到2027年,实现标准体系新跃升、各层级标准全覆盖,制定发布1项行业标准,新增2项以上市级标准。

3.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深化水上交通应急救援领域改革,加大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实施海事指挥救助一盘棋,深化环太湖海事联席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联合作战能力,组建"专业队伍+社会力量"救援队伍。

(四)坚持以港兴城,实现融合发展先行示范

  1.促进物流园区迭代升级。启动实施德清临杭物流园Ⅲ区码头项目、长兴铁公水物流园三期、天畅综合物流园码头等综合性公用码头建成投产。谋划推进湖州织里多式联运港口示范项目、吴兴经开区现代产业园配套港口基地和南浔旧馆临港智慧物流园码头工程等项目实施。深化"内河航运+物流园区+临港产业"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促进港产园城、多种运输方式、内河与沿海港口融合发展。

  2.推动临港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动南浔"三电一板"(电梯、电机、电磁线、木地板)、吴兴特种钢材、长兴新能源电池、长兴现代纺织业、安吉绿色家居、南太湖新区新能源汽车、德清钢贸等临港主导产业集聚与联动发展,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绿色低碳引领的特色临港产业集群带。

  3.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动湖州ICT(内陆集装箱码头)中心建设,提升水运市场综合服务能级。积极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引导适水货物"弃陆走水"。到202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65亿吨,内河水路货运量达到1.12亿吨。

  4.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持续推动"散改集",培育壮大湖州上港、安吉上港、德清港务、长兴港务等一批集装箱港口领军企业,完善航线网络布局、拓宽适箱货源腹地,对浙北、皖南、苏南等地区的辐射效应显著增强。到2027年,河海联运量达到100万标箱,开辟内河集装箱运输航线10条以上,引进20家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班轮公司入驻合作。

5.谋划交旅融合新篇章。建设长兴中心城区至图影高品质旅游航道,推动水路运输和生态旅游联动发展,打造多元化的水上休闲游品牌。推进太湖省际水上旅游客运航线开通,实现省际水上旅游客运"零突破"。到2027年,建成旅游航道40公里、水岸绿道23.5公里,水上旅游客运量突破160万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改革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大数据局、市海关等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政府(南太湖新区管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同、区域协调和跨界合作。

(二)强化责任分工。细化落实方案,建立健全清单化推进机制,制定重点任务清单、突破性抓手清单、重大改革清单,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主体,确保政策支持和力量配置。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分工协作机制,细化落实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有序实施。

(三)强化要素支撑。优化土地供给,加大土地指标保障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制定落实人才使用与激励的政策措施。

(四)强化监督考核。建立任务分解考核机制,加强重点任务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适时开展方案中期评估和建设项目后评估,并及时做好动态调整。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建设工作,强化公众参与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及时总结提炼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最佳实践。


附件:湖州市建设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领导小组名单



附件


湖州市建设全国一流内河枢纽港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洪湖鹏(市长)

  副组长:吴智勇(常务副市长)

           王晓军(副市长)

  成  员:郁晓红(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

      曹军民(市政府副秘书长)

      徐卫勇(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陆建卫(市经信局局长)

      罗  芳(市科技局局长)

      杨中校(市财政局局长)

      沈国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潘  鸣(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忻忠华(市建设局局长)

      俞  正(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龚  丁(市水利局局长)

        市商务局局长

      楼  婷(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

      娄显杰(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蔡  丰(市大数据局局长)

      陈云法(湖州海关关长)

      潘永锋(吴兴区区长)

      程  佳(南浔区区长)

      王  波(德清县县长)

      朱  伟(长兴县县长)

      宁  云(安吉县县长)

      戚斌斌(南太湖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俞正兼任办公室主任。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监委机关,

湖州军分区,市法院,市检察院,各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3日印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