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E95417299-1/2023-00225 | 成文日期: | 2023-05-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湖政办发〔2023〕33号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人民政府 |
湖政办发〔2023〕33号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
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湖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湖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转发,请认真组织实施。有关专项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有关部门另行下达。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5月10日
湖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必须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各区县、各部门在2023年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中,重点抓好8方面工作:
一、深化产业提质增效,大力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一)加快政策直达快享。迭代升级"三聚三保三落实"助企纾困稳进提质攻坚行动,以最强政策供给全力稳增长。抓住国家"五大政策"协同发力、省"8+4"政策体系落地实施等窗口期,出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56条",全市财政安排230.7亿元,争取政府债券2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中长期项目贷款120亿元以上,全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好支持企业稳生产拓市场扩投资"10条",全力支持企业稳岗留工、拼抢订单、推进项目。迭代更新惠企政策,全年为企业减负200亿元以上。
(二)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开展万物智联强市2.0行动,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积极部署发展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全面深化八大新兴产业链链长制,全力发展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八大新兴产业链营业收入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加大"金象金牛""雄鹰雏鹰""凤凰行动""现代小微"等企业培育,全年新增上市公司6家。推进工业全域有机更新,深入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整治"三低"企业1200家、腾出低效用地面积1万亩。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全力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快于GDP增长。争创第三批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11家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实现营业收入2800亿元以上。着力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5家以上。争创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加快培育未来民宿、未来乡村酒店等未来度假产品,休闲旅游业增加值增长10%。加快南太湖绿色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积极创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示范区,发展多式联运,内河集装箱吞吐量突破75万标箱。
(四)加快生态绿色农业高效发展。聚焦绿色低碳农业强市建设,加快发展"八业千亿"乡村产业,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深化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五优联动"模式,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3.2亿斤,粮食播种面积120.3万亩以上,产量52.95万吨以上。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建设未来农场15家以上、数字农业工厂5家,建设农村阳光作坊27家。
二、深化"十百千万"攻坚,大力扩大有效投资
(一)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双进"。高效实施招商引资新机制,实施"1168"招商引资工程,充分发挥招商特战队作用,全年新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300个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世界500强直投项目6个,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占比超过60%。深入实施"十百千万"重大项目攻坚,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大关,增长9%。滚动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超200个,加快蜂巢能源二期、国康光电等项目建设。全面加快"2+8"平台建设,实现规上工业营收65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
(二)狠抓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攻坚。实施"1211"综合交通重大项目促开工攻坚行动,完成综合交通投资250亿元。加快建设沪苏湖高铁、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杭德市域铁路、杭宁高速公路市区联络线等项目,启动建设高铁湖州站西站房,全线贯通湖杭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德安、申苏浙皖拓宽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内河中心港,基本建成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抓好安吉两库引水、环湖大堤后续和太嘉河后续等项目。加大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
(三)狠抓项目推进和要素保障机制。每季度开展"赛马"比拼,突出项目全生命周期和"双六率"管理,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落实清单化管理。加快推动项目开工建设,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中的新建项目开工率一季度达到30%、二季度达到65%、三季度达到85%、全年达100%。优化项目闭环推进机制,每月召开调度会、每季召开推进会,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结构性指标进行调度,加快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用好全市资源要素"蓄水池",推动土地、金融、能耗等要素向重点项目集聚。
三、深化"两稳一促"行动,大力畅通经济循环
(一)千方百计提振消费信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汽车、家居、家电等权重商品消费,争创放心消费示范城市,打响"放心消费在湖州"品牌。办好2023"活力新湖州"主题促消费系列活动,促进文旅、住餐消费回升。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商圈建设,打造夜间经济,培育新型消费,推进商贸发展提质增效,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推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确保网络零售额增长8%。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二)千方百计深化文旅融合。实施文旅高峰塑造工程,完成文旅重大项目投资300亿元以上。深化新时代乡村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建设,打造"微改造、精提升"省级示范点150个。高品质建设"湖光山色·度假之州"旅游目的地,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高质量办好世界乡村旅游大会、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长三角旅行商大会等活动,持续引育创意创业团队和高端旅游品牌入驻。加快大运河诗路文化带、"浙北秘境"示范带和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等建设。
(三)千方百计拓展外贸市场。实施"百团千企"拓市场增订单行动,推动童装等特色产业"走出去",全年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150场次以上,其中"一带一路"、RCEP市场展会比例超50%。深化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积极培育贸易主体,全年新增外贸实绩企业600家以上,实现出口超亿元企业200家以上。
四、深入落实首位战略,大力推进科技人才创新
(一)全力提升科创平台能级。大力实施"五谷丰登"计划,高标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做强环西塞山科创走廊,抓好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北翼中心建设,推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建设。争创绿色低碳领域省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高能级平台。加快发展研究院经济,制定出台新型研发机构专项支持政策,引进培育八大新兴产业链高能级科研平台6个以上,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力争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进入全国前25位,奋力夺取科技创新鼎。
(二)全力培育科创企业。抓好科技企业"双倍增两转化"行动和企业研发"两清零一提升",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0家以上。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迭代完善研发投入奖励激励机制,力争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率达到55%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4%左右。加快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专利提升行动,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件以上。开展"千企提质"行动,培育现代小微企业1000家以上,新增"品字标"品牌企业30家以上。
(三)全力引进创新人才。实施招才引智"1113"工程,高水平打造全国人才创新创业理想城市,健全"企业人才指数"评价机制,升级新一轮"南太湖精英计划",高质量举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引育顶尖领军人才100名以上。加快集聚青年人才,深化大学生直通车全国巡回招聘,加快"青创新城"建设,打造"2618"青创空间体系,引进大学生9万名以上。大力支持和鼓励数字游民公社等各类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湖创业就业。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加大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力度,新增技能人才4.6万名。新增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和省知识产权奖15项以上。
五、深化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增强发展动能
(一)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持续用好湖州民营企业家节、"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和《看见》栏目等载体。深入实施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力争营商环境综合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深化"减证便民"行动,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通道建设,实现14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93%。重点推进极简审批、承诺制审批等模式,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事项,确保"最多80天""最多15个工作日"完成率100%。
(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作用,聚焦15项重大改革,打造一批管用实用好用的重大应用,加快建成"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掌上治理之市"。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深化转型金融改革,实现绿色贷款增速快于全部贷款增速。全面推进建设省级绿色低碳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亩均论英雄"改革3.0版。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抓好农村土地制度、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大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水平打造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牵引,全域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杭州大都市区和环太湖城市群建设,推进嘉湖一体化,推动南太湖新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和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高质量发展。推动重大平台与头部园区运营主体深化合作共建,利用比较优势导入大都市优势资源。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用好用足全市域QFLP试点政策,实际使用外资额16亿美元。深入实施对口工作升级行动,持续拓展"一叶、一园、一羊、一品、一岗"五大帮扶"湖州品牌"。
六、深化城乡统筹融合,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加强城乡空间融合。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坚持"三生融合",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加快推进市、县、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强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推动市域一体化发展。加快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和重点片区、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全力打造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有序推进控规和村庄规划编制,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体制机制,编制实施综合交通、市政基础、公共服务、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微更新微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未来社区建设,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和城市公园。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推进中心城区部分地块征收和开发建设。统筹县城、小城市、特色小镇建设。高水平建设南太湖未来城、高铁片区、高教园区、长田漾等重点区块。深入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建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6个、未来社区4个,争创省级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2个以上,新增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5个以上。强化城市管网、交通治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农贸市场整治,建成省放心农贸市场15家。
(三)加强乡村振兴示范。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成组团式和美乡村10个;打造"高能级、现代化、国际化"大余村。推进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力争完成复垦3000亩,垦造耕地5000亩。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全面实施新一轮强村计划,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超过90%。深化"两进两回"行动,培育乡村振兴"五类英才"7000名。
七、深化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着力突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坚持立法、标准、体制、数智、理论"五位一体",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迭代GEP核算、绿色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率先在全国建立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指标和评价体系。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绿色城市指数,加大对濒危物种和特色物种的保护力度。推动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长三角(湖州)中心实体化运作。
(二)着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争创国家级碳达峰试点城市,创建全省绿色认证先行示范区。实施能耗"双控"攻坚行动,确保腾出用能空间50万吨标煤以上。加快龙王山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5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1%。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城镇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8%以上。深入推进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抚育,不断提高森林资源固碳能力。
(三)着力强化污染防治攻坚。完成太湖沿岸纵深10公里范围内所有入河排污口整治,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深化河湖长制,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实施"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标志性项目12个。精准推进治土清废,加快国家"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98%。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市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完成省下达目标。
八、深化民生优质共享,大力推动共同富裕先行
(一)加快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围绕共同富裕"5+10"试点,深入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50万元群体、20万—60万元群体占比提高幅度达到省均水平,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稳定发展增加就业,鼓励新业态等多渠道灵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万人以上,帮扶困难人员就业4000人。
(二)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享。持续打响"学在湖州"品牌,新建成和改扩建幼儿园6所、义务教育学校6所。持续深化全市域"三医联动""六医统筹"集成改革,打造全市域健康共同体。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学科攻坚,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育,打造长三角市域医学高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一批城市书房、文旅驿站、乡村博物馆,打造一批"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高质量承办杭州亚运会相关赛事。
(三)加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统筹推进社保、医保、惠民型商业补充险等多险种联动扩面行动,加快构建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率、应享尽享率均达到10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5万人。全面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扩大专项救助覆盖面,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提高到1.3万元以上。积极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创建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市。完善养老服务支持系统,打造10个社区养老共同体,建设养老机构"阳光厨房"50家。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以上。持续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四)加快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积极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城市,争创平安湖州建设"十七连冠"。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力争不良贷款率保持在1%以内。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推动基层调解提质增效,优化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加快构建现代警务新体系。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开展安全生产"拔钉除患"专项行动,抓实抓细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做好防汛防台、防灾减灾等工作。
附件:2023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附件
2023年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一级 指标 | 序号 | 二级指标 | 2023年目标安排 | ||
---|---|---|---|---|---|
经济 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GDP) | 增长6%左右 |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提高率高于省均 | |||
3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提高率高于省均 | |||
4 | 财政总收入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
5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
6 | 固定资产投资 | 增长9% | |||
7 | 制造业投资 | 增长12% | |||
8 |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 增长14%以上 | |||
9 | 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 | 交通投资 | 增速快于全市面上投资增速 | ||
能源投资 | |||||
水利投资 | |||||
1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增长4.5% | |||
11 | 网络零售额 | 增长8% | |||
科技 创新 | 12 | 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3.4%左右 | ||
13 | 人才资源总量 | 95万人 | |||
14 |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 19件以上 | |||
15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7% | |||
改革 开放 | 16 | 外贸出口总额 | 占全省份额基本稳定 | ||
17 |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 增速高于全省平均 | |||
18 | 实际使用外资额 | 16亿美元 | |||
文化 发展 | 19 |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
20 | 居民综合阅读率 | 91.5% | |||
21 | 休闲旅游业增加值 | 增长10% | |||
生态 环境 | 22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省定目标 | ||
23 |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 | 完成省定目标 | |||
24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 | 化学需氧量 | 确保完成省下达的 重点工程减排量 | ||
氨氮 | |||||
挥发性有机物 | |||||
氮氧化物 | |||||
25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
26 | 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达到省定目标 | |||
27 | 市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 达到省定目标 | |||
28 | 森林覆盖率 | 保持稳定 | |||
市域 治理 | 29 | 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93% | ||
社会 民生 | 30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 4.5个 | ||
3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6万人以上 | |||
32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控制在5%以内 | |||
33 |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与全省基本同步 | |||
34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快于GDP增速 | |||
35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快于GDP增速 | |||
36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快于GDP增速 | |||
37 |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 | 进一步缩小 | |||
38 | 家庭可支配收入(按三口之家计算) | 10万—50万元群体比例 | 与省定目标保持一致 | ||
20万—60万元群体比例 | 与省定目标保持一致 | ||||
39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常住人口) | 3.4人 | |||
40 |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 | 6.3张 | |||
4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235万人 | |||
42 | 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 | 26人 | |||
43 |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 | 1个百分点 | |||
44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 3.2平方米 | |||
45 | 人均预期寿命 | 高于全省目标值 | |||
安全 保障 | 46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确保完成省定目标 | ||
47 | 煤炭石油天然气储存能力 | 确保完成省定目标 | |||
48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23.2亿斤 |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监委机关,
湖州军分区,市法院,市检察院,各群众团体,各民主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