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湖州  >  绿色生活
为了绿水青山间的“小精灵”
发布时间:2023-05-19 08:33 信息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春生夏长,万物并秀。作为全球唯一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近来湖州保护生物多样性、共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动作频频。
  5月16日,一场“邂逅多彩生物 呵护大美太湖”的主题活动在太湖南岸举行。当天,进行了成立区域联盟、动物放归放流、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公布等活动,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湖州携手环太湖区域的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共组“CP”,成立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再寻新路。
  “昆蒙框架”下的
  全球首个地方性联盟
  白底绿图上是太湖的剪影,扬子鳄、白颈长尾雉、竹子、虎纹蛙、朱鹮、银缕梅、白鹭、小鲵等太湖流域的珍稀物种尽纳其间。
  这是当天发布的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标识,彰显着环太湖四城携手共护大美太湖的美好愿景。
  “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是推动落实‘昆蒙框架’的全球首个地方性联盟。”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刘宁说。
  去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认定湖州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湖州获此殊荣,是荣耀更是责任——与国际同行、为全球示范,在湖州不仅要看见美丽中国,更要看见美丽世界。”市委副秘书长、生态文明办第一副主任袁晓亮说。
  为此,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拿出清晰战略图:建立和推行落实“昆蒙框架”的环太湖生物多样性管理政策制度与规范,提出开展符合环太湖实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标准,促进环太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等。
  为了共同的蓝天碧水
  环太湖四城何以要组“CP”?生物多样性不是一地一域,需要共建大家园、共护蓝天绿水。
  太湖流域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GDP,太湖生物多样性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环太湖城市的经济发展和长远未来。
  为了一域美丽,近年来环太湖兄弟城市紧密携手、不遗余力:
  2020年,太湖流域实行禁捕退捕,并开展增殖放流。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最新调查显示,太湖流域食物链顶层的肉食性鱼类种群如翘嘴鲌、蒙古鲌、鳜鱼、鳡鱼等明显恢复;
  2021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省市集中开工9个生态环保类重大项目,多数项目涉及太湖流域治理……
  “此次四城再联盟,旨在探索形成系统性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最佳实践、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示范样本。”市委生态文明办常务副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潘鸣说,通过推动太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环太湖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动协同,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事实上,放眼全国乃至全球,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仍存在一系列挑战,比如整体性保护不足、公众意识缺乏等。在此背景下,环太湖“昆蒙框架”实施联盟是破题之举,可为全球其他地域作探索示范。
  湖州方案的生动实践
  占地1700余亩,距离市中心不足10公里,却“闹中取静,自成一隅”,以自然农法,种植健康作物;特色花卉琳琅满目,集研学教育、生态休闲、乡村文创于一体,入选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活动当天,湖州灵粮生态农场、加州农业阳光生态园等10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被授牌。
  这些可玩可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种生物自然生长的景象,如今在湖州随处可见。
  确实,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湖州是有话语权的。
  顶层设计上,湖州制定出台了野生动植物、水生态修复、专项金融支持等政策制度28项,构筑起生态系统保护的“四梁八柱”,
  保护实践上,湖州开展了12个不同类别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野生植物2200多种、野生动物1700多种,像“鸟中大熊猫”朱鹮种群数量从原先的10只增加到669只;“水中活化石”中华秋沙鸭在湖数量占全球总量的2%;与恐龙类、翼龙类源出一祖的扬子鳄增加到了9000余条,成功摆脱灭绝命运;还有曾被列入全球极度濒危物种的安吉小鲵,自然保存率从3%至5%提升至70%以上……
  去年在湖州被认定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时,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时任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这是COP15的标志性成果。
  这样的表述既肯定了湖州过去的成绩更充满对未来的期待。目前,湖州已开始研究制定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实施方案,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示范”步骤,力争把湖州建设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窗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样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范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