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头条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湖州  >  文字头条
携手逐绿踏歌行
发布时间:2023-07-20 08:54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从太湖南岸到南湖之畔,绿意绵延不绝。
  每个周末,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余村印象”前的大草坪上总是人气爆棚,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这幢建筑能依靠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系统进行碳抵消,是全国首座零碳建筑。”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指着“余村印象”告诉记者。
  但你能想象到,这个网红建筑的前身是一家化工厂吗?“它的造型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寓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一把‘金钥匙’,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困惑。”俞小平说。
  从化工厂到零碳建筑,“余村印象”的变身是余村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靠卖石头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集体年收入最高达到300万元,但是生态、安全问题接踵而至。
  痛定思痛,2003至2005年,村里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一边开始生态修复,一边发展乡村旅游。
  去年初,余村人把6000亩竹林流转给村集体,产生的碳汇由村集体统一与安吉县生态资源交易平台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
  竹林里的空气能卖钱!对着账本,余村人乐开了花儿。
  在湖州,许多乡村致力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近年来,湖州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湖嘉两地深知,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发展观的革命,除了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上发力,另一个重要发力点就是拓宽转化通道,尤其是加快科技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在嘉兴市嘉善县,有全国首个零碳村落——竹小汇“双碳”科创聚落,在这个村落里,零碳、智慧、绿色的理念体现在方方面面,不断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创新优势。
  而这个“高大上”的地方,曾是嘉善县祥符荡边一个废弃的小村庄。“我们在祥符荡进行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清水降浊工程,并开展水生态监测管理平台、岸边景观建设等,目前祥符荡的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水平,水下森林覆盖度达到85%以上。” 祥符荡清水工程技术负责人王苏鹏说。
  在做好水文章的同时,嘉善县通过对腾退村落进行有机改造,引入生态科研机构,推动村落来了个大变样。“我们在村落做了5种能源互补,比方说太阳能,采用光伏一体化的技术,使它能够进行储能转化,实现清洁能源的使用。”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片区总规划师沈磊说。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向“绿”而生的祥符荡持续打通“绿色”“创新”双向发力的转化通道,让这里的科创平台激荡起澎湃活力。作为重大科创及产业转换平台,这里集聚了长三角高端科研资源,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顶尖的研发团队,未来食品实验室绿洲百人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主要研究通过食品柔性智能生产线,实现食品全价利用,这也是我们开发的一套数字孪生系统,整条生产线给未来无人化食品工厂提供了一个样板。”该计划研究员刘冠辰说。
  如今,随着“两山”转化道路越走越宽、科创因子释放澎湃动能,湖嘉两地正发挥各自优势,在好风景中孕育新经济,携手并肩踏歌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