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四好农村路”全域全国示范县设区市。今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湖州“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
2014年以来,湖州牢记总书记重要嘱托,全力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湖州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基本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出行服务一体化、物流快递一体化”。具体实践中,重点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发布会现场,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回应。
问
2020年,湖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覆盖,如今又成为了全国首个“‘四好农村路’全域全国示范县设区市”。一路走来,湖州具体是怎么做的?
周云龙:
谢谢新华社记者的提问。湖州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紧紧围绕“全域美丽、全国示范”目标,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高质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四好农村路”。
一是顶层设计。2013年,提出了构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安全保障、运输服务“四张网”,2014年,升级为“四好农村路”建设;2018年出台《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如期打赢了等级提升、品质升级、路况优化、运输提质“四大攻坚战”;2023年,又开启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征程。
二是齐抓共管。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是一个系统工程。“建好”是基础,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公路“品质工程”建设,确保新改建农村公路交工验收整体合格率100%;“管好”是手段,全域推行“路长制”,建立了“政府主导、行业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管理体系;“护好”是保障,在全省率先消除存量4、5类病危桥梁;大力推广应用沥青路面再生、公交巡检等新技术;推进智慧农养、数字路产、智联管控、健康监测等数字赋能模式;“运营好”是目的,全面构建城乡客运“服务网”,实施公交“纯电动化、一票制、移动支付、IC卡互联”全覆盖工程,实现全域公交一体化;打造形成“一点多能、一网共用、深度融合”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三是因地制宜。湖州一以贯之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山水资源、旅游景区建设、特色小镇经营和历史文化地标的统筹谋划,先后打造环太湖公路、余村大道2条国家级“最美农村路”,德清县三莫线、南浔区墙莫线等15条省级精品示范路,一大批“农村公路+”样板路拔地而起,有力助推沿线特色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有力促进全市域乡村振兴经济链高效串联,奏响“共同富裕”新乐章。
问
湖州的“四好农村路”对乡村振兴、村民致富方面有什么促进作用?
倪利锋:
问
作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同时,也是首个提出“5·26爱路日”、实施“路长制”的区县,安吉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上一直走在前面,接下来将如何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卫勤超:
问
湖州现阶段已经创成全国首个“‘四好农村路’全域全国示范县设区市”,在新起点下,湖州将会有什么进一步的举措?又会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周云龙: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刚才在回答第一位记者朋友提问时说,2023年,湖州开启了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新征程。接下来,湖州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推进,着力打造更加“畅达、平安、智慧、美丽、共富”的“四好农村路”升级版。
在“畅达”上,我们将全面加强与国土空间、旅游发展、乡村建设等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快提升区县边远乡镇、村之间农村公路互联互通,以及通往主要景区、产业园区等重要路段等级,确保二级公路通乡镇比例达到10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94%以上,构建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广覆深达的现代农村公路网发展格局。
在“平安”上,我们将聚焦农村公路本质安全和道路运输安全水平提升,深入推进平交道口和危旧桥梁改造提升工作,加快实施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动态消除农村公路事故多发点段安全隐患,确保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险要路段警告标志和路侧护栏设置覆盖率,以及危桥病隧当年处治率、安全精细化管理覆盖率全部达到100%。
在“智慧”上,我们将加快提升农村公路智慧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广“农村网络定制公交”“镇村预约公交”等示范场景,确保农村群众出行更通畅、体验更满意;全面推进“客货邮”融合、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递车辆共享等领域数字化改革,推动实现农用品、农产品“网上下单、一键送达”。同时,全面推进数字化管养升级,确保路面质量自动化检测覆盖率达到100%。
在“美丽”上,我们将按照洁化、美化、绿化工作要求,广泛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重点是坚持“一地一特色”发展理念,高质量打造吴兴“太湖溇港路”、南浔“江南人文路”、德清“山水风情路”、长兴“产业振兴路”、安吉“五彩共富路”等一批美丽农村路区县品牌,推动农村公路与旅游和产业高效串联。
在“共富”上,我们将重点加强与农业、商务、文旅、供销、邮政等部门合作,整合农村物流服务网点功能,集成交通服务、快递收寄、农产品展销、政务服务、便民缴费等综合服务,打造购物、销售、生活、金融、创业“五不出村”的一站式服务圈。同时,建立健全吸收困难人员就业的长效机制,开发各类公益岗位,帮助农民创收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