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本地信息
我市构建生态治理修复司法闭环体系‌
发布时间:2025-03-20 08:50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算清“生态账” 写好“修复经”

  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修复听证会日前在南太湖生态共治中心举行。听证会上,当事人莘某某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从林地“破坏者”转变为“修复者”的全过程,这堂“生态法治公开课”背后,是我市检察机关打出的一套生态司法“组合拳”。
  2020年至2024年期间,莘某某在未取得合法用地审批的情况下,擅自使用挖掘机将10.63亩林地推平,用于堆放建筑垃圾和渣土,致使林地生态遭受严重破坏。今年1月,案件移送至南太湖新区检察院后,办案组迅速反应,联合自然资源与规划、生态环境等多部门,第一时间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机制,构建起“司法审判、专业修复、公众监督”的生态治理链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不仅督促当事人完成了建筑垃圾清运、土壤改良工作,并补植三角枫,还成功向共同侵权人追偿生态服务功能损失17万余元,使得受损林地的修复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这一案例的成功办理,是我市生态司法工作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公益诉讼职能,全面发力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在立案范围上,既深度聚焦水、土、气等传统污染防治领域,又不断拓展至动植物矿产资源、湿地、自然遗产保护等新兴领域,实现了生态司法保护的全方位、多层次覆盖。自去年以来,全市共办理环境资源类案件277件,其中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达134件。面对不同类型的案件,检察机关灵活运用损害赔偿、增殖放流、补植复绿、劳务代偿等多元化修复方式,对受损生态区域展开针对性修复工作,成效显著。
  据介绍,在推动生态保护工作中,检察机关还全力构建生态公益保护大格局。一方面,持续深化跨区域协作,打破地域壁垒,加强与周边地区在生态司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强化与审计、环境、自规等多部门的沟通衔接,形成内部工作合力。同时,不断完善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检察建议的转化机制,充分发挥各方监督作用,通过充分运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监督工作,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
  生态治理既要算清“破坏账”,更要写好“修复经”。市检察院表示,我市将不断完善预防、惩治、修复、教育全链条保护体系,为守护太湖流域生态屏障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