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监管模式迎来深刻变革。我市日前印发《湖州市关于加强行业信用监管建立分级分类涉企行政检查制度的实施方案》,旨在推行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涉企行政检查制度,大幅提升监管精准度,让守信企业安心发展、失信主体寸步难行,全力打造“企业最有感”的一流营商环境。
据悉,方案核心在于将企业信用转化为差异化监管的标尺。依托以浙江省公共信用评价为基础的“公共+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全市43个行业领域将建立统一的分级分类信用评价制度。各行业主管部门据此梳理形成涉企行政检查“正面清单”(白名单)。信用优良、风险低的企业将享受“无事不扰”的待遇——对白名单企业原则上免于现场检查,对高信用等级企业显著降低抽查比例与频次。反之,信用等级低、风险高的企业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
“以往检查频次相对固定,如今根据信用动态调整,让好企业能心无旁骛抓生产。”1名参与试点的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一转变深度融入“综合查一次”改革,最大限度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数字化手段为新制度高效运行提供坚实支撑。即将上线的“企业信用身份证”应用场景,将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信用服务窗口。企业可便捷查询自身在各行业的信用评价结果、是否进入白名单、行政检查记录,并下载权威的公共信用报告。更值得一提的是,“信用代证”改革持续深化,专项信用报告正逐步替代传统的“有无违法违规证明”,切实为企业减负松绑。制度生命力在于闭环运行与动态更新。各行业主管部门将严格依据信用评价结果及检查反馈,对“白名单”实施动态调整,确保名单的公信力。同时,我市还开展了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构建了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到期提醒—跟踪回访”的全流程服务机制,助力“跌倒”的企业及时修复信用、重回正轨。
市发展改革委表示,此项改革已在重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并取得实效。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防重点单位、建设工程、电梯等特种设备这6个领域已有2447家企业进入行业“正面清单”(白名单),现场检查次数同比下降54.9%。按计划,今年9月底前,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将在全市43个涉企检查行业全面铺开。市信用办、市综合执法办正强化统筹协调,通过“月例会、季通报”机制压实责任,确保政策精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