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竹林中穿梭,测量碳汇储量;竹制铅笔、礼盒、袋子,成为湖州竹木企业的热销品;扫一下“工业碳效码”,企业碳效等级及产品全寿命碳足迹一目了然……漫步湖州大地,绿色与科技的“碰撞”让人耳目一新。
绿色是方向,科技是支撑。在湖州,高新技术企业从2008年的58家增长至2024年的2071家。
今天,以“科技创新支撑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的2025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召开,一同来感受绿色与科技“碰撞”的N种可能。
生态资源变现——山水间的“魔术”
“市场上的毛竹每吨卖600元左右,但我们的竹纤维素每吨能卖到20多万元。”浙江耀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忠眼神里显露自豪。
张明忠与竹子打了30年交道,掌握着从10纳米级别到100纳米级别的竹纤维供应端,这一新材料在医疗健康、电子与光电材料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纳米竹纤维是轻质高强产品,其强度是钢铁的5倍,密度却只有钢铁的1/5,是碳纤维、玻璃纤维的替代产品。”张明忠说。
在新时代下,绿水青山如何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资源如何多元“变现”?湖州给出答案:创新。
目前,湖州探索形成了核算评估法、权益交易法、生态补偿法、改革活权法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法”。去年,湖州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在湖州,有了科技创新的助力,不只是绿色资源增值,废弃的自然资源也能变宝。
“我们用矿尾泥培育的桃子,甘甜可口。”日前,在湖州新开元碎石有限公司,企业副总经理廖仁镭向记者展示矿山“新丰收”。
廖仁镭介绍,这是公司持续攻关“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成果,其核心技术连续4年入选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
眼下,科技成为湖州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和“运营官”。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去年,湖州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7个入太湖国控断面水质首次实现Ⅱ类水全覆盖。
绿色资源在科技创新的助力下,正加速“变现”,让更多湖州人的“钱袋子”鼓起来。
产业转型升级——围墙内的“减法”
生产车间128台机器,仅需10多名操作工,效率提升40%,能耗还降低不少……这是位于南太湖新区的爱康企业集团(浙江)有限公司通过创建绿色工厂而享受到的红利。
这是如今湖州企业车间里的常态,但背后的历程可谓不凡。
在近15年中,湖州拒绝了760余个项目,涉及投资额超千亿元。拒绝的原因只有一个——环保不达标。
告别污染行业,拥抱绿色智造。近年来,湖州加强与长三角周边城市产业链配套与协作,重点发展壮大八大新兴产业链,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含“绿”量和含“新”量。
作为“中国木地板之都”,南浔区的木业产业以“绿色”为转型方向,用技术创新重构产业基因。走进浙江上臣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闻不到油漆味道,地面上也看不到木屑粉尘。
“我们在高定家居中使用水性漆木板,因其环保的特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该公司董事长顾国华坦言,目前已基本实现水性漆代替油性漆,水性漆产品占比高达95%。
除了产品的绿色转型,湖州还在探索更为低碳的生产方式。
发电厂能实现二氧化碳负排放?日前,记者来到安吉城北110千伏变电站。橙色的建筑外墙,黑色的围墙,灰色的屋顶,都安装了可收集太阳能的光伏板;为减少变压器运行时产生的碳排放,选用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全寿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相比传统变压器排放量降低约90%……
“变电站在建材生产、安装施工、设备运行等过程中预计产生约1.9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因绿化碳汇、光伏发电等产生的温室气体清除量可以达到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上。一加一减,实现了二氧化碳负排放。”变电站相关负责人解释。
记者了解到,目前,湖州的星级绿色工厂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90.4%,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33.9%,高出全国近20%。
创新引领未来——数据中的“绿值”
“我想让无人机能飞也能跑。”
“有什么应用前景?”
“测‘绿’!”
2021年初,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揭牌成立,“90后”曹燕军是研究院引进的首位全职研究员。在研究院的会议室里,他和研究院负责人畅谈着自己的梦想。
如今,曹燕军实现了梦想: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空地两栖无人机,在高山的竹林内时而巧妙避过竹子,时而围着竹子旋转,能准确测量出树木数量和直径,由此推测出碳汇储量。
市发展改革委介绍,我市运用新技术推进市域GEP试算,建立基础数据采集机制。目前已累计开展VEP核算179个,核计生态价值超80亿元。
在湖州新能源云碳中和研究院内,工作人员正监测大屏上各个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碳效等级等数据。这个由湖州首创的“工业碳效码”,能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工业企业碳效等级及产品全寿命碳足迹的科学评估。
“我们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测碳、算碳及零碳整体解决方案,核心是通过数字化,助力迈向碳中和。”湖州新能源云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函韵说。
看到自己的排名在一周内又提升了3名,网名“猪兜兜”的湖州市民沈舒劲头更足了,“有了这个‘身份证’,我每一次绿色行为都像‘打卡闯关’,积累经验值,绿色生活更有参与感了。”她指着手机上的“生态身份证”小程序告诉记者。
最近,湖州上线“生态身份证”系统,通过为企业和市民设立生态账户,对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赋值,更好助力生产生活全面绿色转型。
市数据局介绍,近年来,湖州探索运用先进技术构建数智生态新模式,打造“工业碳效码”“铅蛋大脑”“生态警务协同智治”“生态身份证”等富有实效的应用场景,让绿色生产生活变得可见可感。
科技与绿色的“碰撞”还在继续,带来生生不息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