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助共富惠民生 法护平安促和谐
——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亮点回眸与展望
获评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新时代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全国推广、出台全国首个民主法治村创建市级标准《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实施全国首部法治乡村建设地方性法规《湖州市法治乡村建设条例》、持续擦亮“家本故里·法治湖州”金名片……一系列看得见的成就绘就出一幅法治湖州建设的新画卷。
自2019年1月机构改革以来,新组建的市司法局承担着“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工作任务,即以全面依法治市工作为统筹,全面履行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刑事执行和公共法律服务等职能。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丰富完善法治建设内涵,持续推进法治湖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法治实践模式,全力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为加快推动新时代湖州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荣耀篇
法治乡村结出硕果 法治湖州谱写新篇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践行绿色发展,是其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我市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法治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彰显湖州特色的生态法治建设之路。
巍巍青山,翠竹绵延。在余村,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山水长卷徐徐铺开,除了展示自然风光的旖旎,还彰显依法治理的魅力——成立“两山议事会”、建立党员民主议事清单、聘请村法律顾问、设立“两山巡回法庭”、制定《村规民约》,还有随处可见的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法治文化长廊等设施。
余村的浓厚法治氛围是我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推进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2017年,我市出台了全国首个民主法治村创建市级标准《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让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有据可靠,打响“美丽乡村·无法不美”品牌;2020年,我市又出台全国首部法治乡村建设地方性法规《湖州市法治乡村建设条例》,乡村法治迈入立法时代,走出了一条民主法治、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新路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市自觉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市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贯穿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来,打出了一系列具有湖州辨识度的法治组合拳:率先实现市、县、乡三级党委法治工作机构全覆盖;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专题研究法治建设工作,履行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法治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列入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考试,举行宪法宣誓,并将“带头履行行政应诉职责”列入政府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探索制定乡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工作指引,在全省率先出台共同富裕法治保障工作方案等。
党建“红”与生态“绿”的融合,谱写出新时代法治湖州建设新篇章:我市在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2018年至2020年考评中荣获三连优,实现平安建设“十四连冠”、平安区县“满堂红”,人民群众法治建设满意度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2021年4月,湖州市及吴兴区、长兴县、安吉县成功创建首批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示范覆盖率居全省第一。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 法治政府打造样板
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湖州的重要内容,彰显现代政治文明。我市紧紧围绕“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要求,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入手,界定政府权力边界。
前不久,德清县公证处与该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共同办结一笔外籍华人继承国内遗产业务。据悉,当事人陈女士为澳籍华人,她的公公一直居住在国内,于去年3月过世,公公在德清乾元遗留了几处房产,银行里还留有大额存款。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其儿子系其公公唯一法定继承人,但因仍是未成年人,需由监护人陈女士代为处理。
这起遗产继承公证案件涉及到外籍华人跨国遗产继承,加上疫情等因素,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了解情况后,德清县公证处向陈女士提供了“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和“继承公证+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两项数字化公证服务。陈女士按照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委托国内律师办理手续,不仅节约当事人时间,还让陈女士切身感受到了数字化改革红利,实现“一次也不跑”就拿到了房产证。
我市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步伐,高水平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力度,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现代法治城市典范。尤其是,制定出台《关于优化营商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市场主体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加快构建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积分制管理评价机制,公共法律服务“法务智联”系统正式启用,为群众提供高质量公共法律服务。
让权力运行透明,是建设现代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现如今,登录湖州市人民政府网,点进政务公开专栏,上方一排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的彩色模块特别醒目,除重大决策预公开,政府会议也全部公开,包括政府全体会议、政府常务会议、部门专题会议纪要全都上网。“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现代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在湖州,“一把手”出庭应诉已成常态,实现了“出庭”到“出声”再到“出彩”的积极转变。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实现连续3年增长,2021年更是达到96.2%。
法治品牌百花齐放 法治建设步履铿锵
法治建设,根在基层,重在全社会。作为我国近代“法学之父”、依法治国理念的首倡者沈家本的故乡,我市把坚定法治信仰、崇尚法治精神的要求融入乡情之中,提炼出了独具湖州地方特色的普法工作理念,并纳入法治宣传教育规划,不断挖掘、弘扬、传承沈家本法治文化。随着“沈家本历史文化园”建成开园,第二届“沈家本与中国法律文化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家本故里·法治湖州”文化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依法治理是法治社会建设有效途径。我市重点在村居、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探索、推进依法治理,使民主法治理念滋养和激活每一个社会细胞。全市共有普法联络员1186名、普法讲师团成员439名、普法志愿者9266名、乡村“法治带头人”1653名、“法律明白人”3484名;成功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8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383个,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我市以“以民为先、普法为民”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群体推出一大批接地气的普法品牌:全国首个“老兵律师”专家顾问团和“老兵律师”工作室,协助相关单位做好退役军人的服务保障工作;华数“法治家园”云频道、 电视节目“调解有法”、晚报专栏“法律帮帮团”等栏目逐渐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普法百科书;连续六年举办全市青少年“学宪法讲宪法”比赛,“小小宪法朗读者”的形象登上了杭州地铁二号线武林门站出口处的公益广告等。
全市上下始终突出宪法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宪法进万家”等各类主题活动3000余场,成立全省唯一由市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正副团长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法律十二进”全覆盖,“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工作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建成国家级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个、省级11个,实现每个区县至少建成一个宪法主题公园、省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宪法主题公园全覆盖等。
科学立法不断拓展,法治政府建设强力推进,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湖州一步一个脚印,法治建设步履铿锵,硕果累累。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创新实践,奋力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让法治成为湖州核心竞争力重要标志,努力谱写新时代法治湖州建设新篇章。
数说法治
1.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三连优
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考核2018—2020年连续三年荣获全省优秀,并稳居全省前三位,成功创建首批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吴兴区、长兴县、安吉县创成示范区县,创成单位覆盖率60%,位居全省第1位。
2.获评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助推出台地方性法规13部,建立11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县两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出台《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工作规则》等5部规范性文件,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湖州模式”全国推广。
3.深耕“美丽乡村 无法不美”品牌
发布全国首个市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累计创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8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383个,覆盖率居全省第2位。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肯定,在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交流。
4.提升“家本故里·法治湖州”文化品牌影响力
全市建成法治文化阵地 292个,形成了一批与城乡环境协调、与生态融合的“法治风景”。
5.着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全市共建立市场主体法律顾问服务网格2456个,46.02万家市场主体实现全覆盖,法律顾问服务响应率100%,为29116家企业开展常态化“法治体检”,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问题8826个。
6.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
争取省级数改试点4项,列入省级一本账项目5个,创成部级“智慧矫正中心”2个,“法务智联”湖州市公共法律服务积分制成为省数字化改革成果展湖州展区13个展示应用之一,“如燕”随行智控项目纳入省数改“一本账S1”和省数字法治重大应用任务清单。在安吉试点“法润两山”法律服务直通车项目,建设综合性的法律服务数字化中心。
7.集成推进公共法律服务
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融合发展、资源整合、集成服务。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年均服务总量15万余件次。
展望篇
到2026年,法治建设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司法行政“一个统筹、四大职能”全面有效履行。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省级先进法治区县率先实现全覆盖,法治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目标基本实现。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意识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合法性审核实现有效覆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更加精准高效,“八五”普法有效实施,社会矛盾纠纷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