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区供水智能化建设试点项目通过验收(资料图)
虽然地处江南水乡,但绍兴却属于中度缺水地区。为缓解这一困境,近年来绍兴一直积极探索高质量、低损耗的供水体系,并于2020年启动了住建部“新基建”国家试点——绍兴市区供水智能化建设试点项目,致力于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供水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
经过努力,前不久绍兴市区供水智能化建设试点项目正式通过验收,数智管理、控漏智治、智享服务等成果受到专家组一致认可。“相信通过这个项目,绍兴有能力为全国供水智能化建设走好先行之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一级巡视员邢海峰表示。
新春伊始,我们跟随绍兴市公用事业集团水务产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走进供水运维一线,一探绍兴智能化供水中的“黑科技”。
数智管理:实时体检 在线开方
绍兴市公用事业集团水务产业有限公司五楼,三分之一区域打通成了一个大厅。刷卡进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块上百平方米的大屏,上面密密麻麻跳动着各类数字,光芒仿佛要将下方的工作人员淹没。“这是绍兴水务大脑——数智水务平台。”随行的该公司生产运行处处长陈志坚说道。
我们上前细看,只见大屏正显示综合管理场景,最上方有六张曲线图,每张都有蓝(前日)、绿(昨日)、红(今日)三条曲线。“这是绍兴市区六大区域的用水总量图,能大致判断供水是否出现异常。”陈志坚介绍道,“区域用水量每天都差不多,蓝绿红三条曲线的走向大致相同。如果某个时段的曲线显著变向,就说明出现了供水问题。”
陈志坚(左一)介绍兴数智水务平台
“不过,区域瞬时用水量都是千吨起步,光凭这个无法实现精细管理。”未等我们感叹,陈志坚话题一转,指着曲线下方密密麻麻的数值说道,“这些是精确到路段、小区、楼宇的瞬时用水量。同一时段的用水量,今天比昨天差1吨以上,系统就会发出黄色预警信号。”
这是怎么实现的?“靠的是管网内的智能‘助手’。”陈志坚说,在供水智能化试点建设中,他们对老旧管网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增设了2.5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它们会全天候对管网进行‘体检’,提供流量、水质、压力、水温等众多数据,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管网情况。”
“数据虽然多了,但我们的工作却轻松了。”一旁的调度中心主任罗志虎表示,绍兴数智水务综合管理平台设置了异常情况提醒功能,工作人员只需关注黄色、红色预警信号,就能精准了解出现问题的管网位置。“此外,平台还全面打通了运行、巡检、维修等诸多场景,实现了管网隐患‘派单处置反馈’线上流转,相比以往多头联系,效率高了很多。”
为让我们有直观感受,罗志虎调出了一个水量异常处理单,上面显示“调度中心派单—检漏员核实—抢修员维修——调度中心核查”等流程都是自主接单流转。“要是以前,我们得先联系检漏员,有反馈了再安排抢修。一旦人员换班,所有工作都要重头梳理。”罗志虎表示。
控漏智治:人工短板 设备来补
耳听为虚,我们决定去实地查看一番。得知管线巡视员韦立煌刚要出发,我们快步下楼。远远的,我们就发现巡检车和印象中的不太一样——车顶黄闪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双目摄像头。进入车内,中控台上也多了一个小屏幕。
“这是新装的智能眼,有AI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识别施工机械。”看到我们好奇,韦立煌介绍道,“此外,它还有测距、定位功能,可结合前期输入的管网数据,精准计算施工机械与管线距离,判断机械作业对管线有无影响。”
“安装这个有啥用?”我们追问。“主要是帮我们提高巡检效率。”韦立煌笑着解释,“因为要保持车速、人的视力又有限,传统的人工巡视经常要走回头路,常常是刚发现隐患点,车子已经开过去了。而且水管在地下,光凭人工很难判断,有了智能设备就不一样了。”
“前方150米发现挖机,位于管线附近……”说话间,智能眼发出了预警。韦立煌立即靠边停车,现场踏勘后将情况上报到了绍兴智慧水务APP。“智能化运维已经成为我们的工作常态。”重新上车后,韦立煌说,“APP显示前面有个管道漏水正在听漏,我带你们去看看。”
驱车前行,不一会我们就在一个小区内找到了听漏员徐钢锋。只见他正拿着平板电脑来回踱步,随后又用电子听漏仪在几个地方驻足听漏。不到10分钟,徐钢锋就用记号笔画出一块不到1平方米的区域,对施工人员说,“就是这里,挖开吧。”
徐钢锋(右一)介绍渗漏预警仪等智能设备
“为避免噪音干扰,听漏不是要在晚上进行的吗?而且以前都是一路走一路听,现在这才几分钟,效率也太高了!”带着满心惊讶,我们提出了疑问。“你说的都是过去式了。依靠智能设备,我们的听漏已实现全天候、高效率。”徐钢锋表示。
拥有十余年听漏经验的徐钢锋现场做起科普:传统听漏杆查漏,是靠人耳去听漏水的“呲呲”声,所以容不得杂音。因为目标不明确,还得沿着管道广撒网,全部走一遍得半个月。“现在水管上分段安装了6000余套渗漏预警仪,我们只需用平板确定发出预警的区域,再针对性听漏就行。因为检漏区域缩小到了米级,噪音较小的地方白天也能检漏。” 徐钢锋说。
说话间,地面已经挖开,渗漏预警仪露出真容。“像不像天线宝宝。”徐钢锋笑着说,最上面的是信号天线,下面是声波收集器。“因为靠在管道上,渗漏预警仪灵敏度很高。通过它的预警,2022年我们共检出渗漏点180处,其中很多是人耳听不出的细微漏点。”
智享服务: 线上通办 全网预警
“自来水是生活必需品,通过智能化建设,群众用水幸福感有所提升吗?”在体验了一系列运维“黑科技”后,我们再次回到绍兴市水务产业有限公司。
“最大的普惠是水费查缴、过户、报装等15项高频业务实现了‘线上零跑办’。”陈志坚打开浙里办APP“绍兴公用水务”场景,指着“业务办理”和“水管家服务”两大版块说,“现在不光能办业务,还能查询进度、投诉问题、了解停水信息等。”
在陈志坚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公司二楼的营业大厅,只见取号机显示当日业务量仅5个。“现在来办事的确实少了很多,以老年人为主。”大厅经理严佳茵打开数智水务平台客户服务场景,调出统计数据给我们看,“今年网上办事是1529件,而线下办事仅56件。”
人脸识别办理供水业务
“凭借数字化改革带来的信息互通,线下办事也比以前便捷。”严佳茵指着桌上摆放的人脸识别器说,现在用户只需提供身份证或者“刷脸”就能办理所有业务。“即便是最复杂的过户业务,也不用提供不动产权证等材料。”
“您有一条重要舆情,请及时处理!”正说着,电脑上响起一个提示。“这是行风舆情协同监管场景检测到了供水疑似诉求。”严佳茵边查看提醒边说,“预警来自论坛、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核查属实后,我们会主动处理,可别以为线下业务少了,我们都闲着。”她笑道。
边走边看边聊,绍兴市区供水智能化建设试点项目的“黑科技”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更令人高兴的是,绍兴还总结出了“一套数据标准、一组信息架构、一本工作指南、一个标准规范、一种节水模式、一座培训基地”等试点建设经验,以供全省乃至全国的同行“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