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在日本召开的“2015亚洲都市景观奖”颁奖典礼上,《下渚湖湿地风景区村庄发展规划》获得“2015亚洲都市景观奖”。 自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开始惊讶于这个地方。在这里,湖面或开阔如漾,水天一色;或狭窄如港,汊道曲折。在这里,人们生活闲逸,生命得以滋养;在这里,历史的印记与现在的环境早已融成一体。 本期传统村落专题,我们带大家去到下渚湖畔的二都村,看看她的独特魅力。 基本概况 二都村地处三合乡中部,东与沿河村相邻,南与四都村交界,西靠宝塔山村,北面为武康镇。村域面积为3.5平方公里,下辖15个自然村。
整体风貌 村落位于防风山和下渚湖的山水过度地带,下仁公路穿村而过,村落的南面就是下渚湖风景区,民居与湿地形态相结合,分布在各墩岛上。 从村落的总体布局看”一山(防风山)、一带(琳琅水街带)、一区(下渚湖风景区)”:“山体—房屋—水街—下渚湖”四者之间的巧妙结合,村落顺二都老河和道路走向展开,形成优美的村落风貌。
历史沿革 辖区在古代为防风氏国境,明清时为武康县崇仁乡二都,抗日战争前后为封山乡、崇仁乡、防风乡;解放前为仁风乡,1950年建政为城郊区的二都乡、塘泾乡;1956年年撤区并乡,塘泾乡和松和乡的和睦村并入二都;1958年与秋山、三合乡合并成立二都人民公社,环境地为二都、塘泾管理区;1960年管理区撤销,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三合、秋山乡范围划出,另立公社。二都公社定型至今。

保护建筑 二都村共有保护单位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11处。类别涵盖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和石室及石刻类四大类。 古建筑——
 寿昌桥又名上渚桥,为单孔石拱桥,位于德清县三合乡二都村。据明代嘉靖《武康县志》记载:“寿昌桥,送咸淳间(1265-1274)邑人姚智建。”现桥非水平长度52.3米,桥顶面宽2.86米,桥地面宽3.24米,拱券矢高7.16米,净跨17.4米。整桥用南宋时盛产于当地著名的武康石砌筑,结构科学,造型古朴,色泽华贵,气势雄伟。寿昌桥是杭嘉湖乃至长三角地区迄今发现的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桥梁,是研究中国桥梁建筑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古遗址——
 武康石采石宕遗址群·百丈潭位于德清县三合乡二都村防风山西坡,面积大约600平方米左右。遗址周围散落较多的宕渣石块,由于采石潭东侧形成一条悬崖,崖上留有采石石凿留下的痕迹和未采完全的石料。武康石在宋代开始大量开采,据清康熙二年(1663)武康知县吴康候在《封山记略》中,已对百丈潭有了记载,所以,该石宕的开采年代清代早期。该石宕遗址对于研究古代建筑材料的开采技术有较高的价值。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墓葬——
 刘家山土墩墓位于德清县三合乡二都村刘家山山顶。1999年在杭宁高速公路工程沿线考古调查中发现,后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考古队,进行考古发掘。土墩墓面积约10平方米左右,出土原始青瓷尊、豆、罐和印纹陶罐,从出土器物判断墓葬年代为西周。该土墩墓发掘对于研究本地区商周时期丧葬制度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石室及石刻类——

《新建风山灵德王庙记》碑位于三合乡二都村防风祠内,系青石构建,通高2.62米,碑额、碑身连在一起,碑座为一椭圆形赑屃。碑额透雕双负屃,线条粗犷,鳞爪分明。赑屃头微耸,眼突,四肢圆雕,背阴刻六角图案。碑文系行书,共26行 字,每字竖径约4-4.5厘米之间。碑额为九字篆书,高约30厘米,宽约39厘米,每字竖径约8.5厘米。碑文内容清道光《武康县志•坛庙》有记载,具体碑文内容请参阅备注。碑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鏐修建防风祠的缘由及当时防风祠规模,是研究钱鏐生平历史的原始资料,也是研究防风氏神话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树名木




非物质文化遗产 防风传说 防风传说发现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十大集成”普查编纂过程中,它是古代防风神话的活态延续。其中心区域在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境内封、禺二山之间及周边地区。 在极为稀少古籍记载中,防风仅为大禹传说中提及的一个人物。三合乡以防风为主体的神话传说内容丰 富,有与尧、禹、相关传说如《尧封防风国》、《大禹找防风》、《防风之死》、《防风三难大禹》;又有与当地地理风貌相关传说如《防风塔》、《防风井》;还有溶进当地俗神“四弟相公”、“樊兴王”、“李王”、“戴老爷”传说,如《四弟相公护险塘》等。 防风神话被誉为继中原神话、云南岩画、纳西族祭天古歌后我国神话学界的又一珍贵的发现,具有很高的民间口头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引起学界高度关注。1990年代至今召开三次国际防风学术研讨会,出版有《防风氏的历史与文化》、《防风氏神话研究》、《防风氏资料汇编》等学术著作。  防风祭奠 防风山南麓的秋祭防风活动,在旧历八月廿十五前后各一天(即廿十四、廿十五、廿十六)举行,历代官民都十分重视。秋祭防风,先由官祭,经过“埋眚”、“起眚”、致祭等仪式后,出殿巡行。各社各就各位,旌旗招展,集合于庙会广场;老龙在前,青龙在后,台阁、高跷、马灯,摆开道子;“四弟相公”前有硬牌执事;钢叉开道,鸣锣放铳;巡行队伍中还有各种龙灯、渔灯、马灯,称为“龙灯会”。街上三处拳会,表演钢叉、顶缸与各路武术。巡行至桂花厅,则用当地土产的熏豆茶“坐茶”、“供茶”;有的地方还要搭浮桥而过。连演三台社戏,乡民也在这几天走村串户,“做客人”喝“烘豆茶”。街上各地商贩货摆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整个庙会,乡亲们“做客人”、“摆摊头”,祭防风,说防风,喝防风茶,祈祷田蚕茂盛,灾难永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