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安吉山区,依然一派繁荣景象。
现代化的工业厂房内,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出现了淡季不淡的产销两旺好势头;而一拨拨来安吉参观考察当地生态经济建设的人群给这个山区县带来了较旺的人气;同样是农民,安吉人每天忙碌在过去的冬闲田野里,呵护着经济作物安全越冬。
一系列数据表明安吉正在快速前行:到11月止,已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3.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13.7%和18.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5元,增长16.6%和13.2%。“经济社会的全面提速,得益于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特色工业、环境整治和农业挖潜三着妙棋,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盘棋增添了活力。”谈及安吉的发展经,县委书记钱坤方如是说。
块状经济彰显“安吉制造”
“大康转椅”、“利豪座具”、“欣远竹业”、“春辉工艺”……一大批走俏海内外的产品皆产自安吉。“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繁荣了“安吉制造”。
、
竹制品、转椅两大支柱产业是安吉县工业经济的主推力,两大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30%以上,今年,竹制品和转椅两大产业销售收入分别突破了30亿元大关,其中转椅业的总产值首次超过了竹产业,成为安吉工业经济的“大哥大”。
在发展特色工业经济中,政府部门在工作中不仅重心前移、节奏加快,而且还把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改善服务质量的具体行动,在很短的时间里,建起了转椅研发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建立了企业家培训中心和中国最大的转椅市场,竹子高新技术产业园也通过了规划论证,已在筹建中。与此同时,还制订了“2+4”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在做大做强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优先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加工和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医药产业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久,安吉工业经济又将多一条腿走路。
如画山水装点“生态安吉”
县委书记钱坤方认为,安吉之所以成为国内少有的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是因为得益于开展村庄环境的整治。
3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整治农村环境工作在安吉拉开帷幕,改变了农民的不少陋习。
走进良朋镇迂迢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净。
“以前可不是这个模样。”村党支部书记康洪亮说,“那时,房前屋后、村道两旁有许多只露天粪缸,大老远就能闻到气味,夏天到处是苍蝇蚊子。村里投资了数十万元,修通了进村公路,家家建起卫生间,垃圾也集中处理。”到目前为止,安吉县已有一半以上村像迂迢村一样完成了村庄环境的整治,受益农民达20.45万人。
环境的改变使安吉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天荒坪镇大溪村因为“农家乐”办得有特色,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前来度假休闲,这个昔日劳动力输出村如今不仅家家户户开饭店旅馆做起小老板,而且全部住上了别墅楼房。山川乡率先在高家堂村用美国“阿科蔓”技术进行污水处理,随后在全乡加以推广,根治了农村污水乱排的“顽症”。今年该乡被评为唯一的“全国环境优美乡”后,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
调优农业帮助农民增收
冬日的“北大荒”高禹镇,四庄、毛家两村的农民特别忙碌,2000亩紫竹、黄杆竹、花毛竹等竹苗种在荒地、山坡上后,大伙一直没有闲着,清沟、施肥,培育竹苗安全过冬。在地头指导村民的镇农办主任郑永话与记者算了笔账,利用荒山空地种植竹苗是县委、县政府实施“南竹北移”工程的重点项目,
三年内,高禹镇将发展竹苗基地1万亩,按照每亩1500元收入计算,三年后的产值将达到1500万元,农民增收非常可观的。
农业挖潜是安吉山区怎样确保农民增收的一大创新。以发展白茶为例,今年,安吉县白茶总产值从去年的1.5亿元增至2亿元,净增5000万元,仅此,全县人均增收111元。而在以往,这三万多亩山地的产出是微乎其微。
山川乡马家弄村的农民粱刚清今年在毛竹山上饲养竹林鸡获得了成功,一万羽放养土鸡不出山门就被订购一空,自然也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100万亩竹林综合开发拓展了安吉农民增收的新思路。许多农民除了像梁刚清这样养鸡外,还在冬鞭笋培育、高效笋材两用林、无公害竹笋实验等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产业链。
三着妙棋让安吉经济生活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