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原籍吴兴竹墩(今湖州市区下昂乡竹墩村)。祖父沈栋泉为前清解元,随左宗棠入陕西,任汉中府定远厅同知;其父也在定远为官。沈尹默出生于定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父逝,举家迁西安。光绪三十一年,与其兄沈士远、三弟沈兼士同赴日本留学。后因经济困难,仅一年即回国。随母回吴兴,并在嘉兴师范学校就读。光绪三十三年起,先后在杭州高等学校、两级师范、杭高等校任教,与刘采平、陈独秀、柳亚子、苏曼殊、章士钊、鲁迅、陈叔通等相知。民国元年(1912)起,任教于北京大学,9年再去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进修。次年因眼疾回国。不久,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教授。
五四运动前夕,尹默与李大钊、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顺应历史潮流,揭起文学革命大旗。五四运动期间,他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复、钱玄同6教授组成编委会,轮流编辑《新青年》杂志。尤其在北京“女师大风潮”发生后,他和鲁迅、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联名发表《关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支持学生正义斗争。
民国17年,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19年,改任北平大学校长。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遏制学生运动,下令开除学生,他愤而辞职,到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上任委员兼孔德图书馆馆长。
抗日战争期间,尹默去重庆,受于右任之聘,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曾上书弹劾政界要人孔祥熙、宋子文等。抗战胜利后,辞职到上海,以卖字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尹默先后仟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文联委员,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等职。1971年6月病逝上海。
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他倡导的白话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四运动期间,他与胡适、刘半农最早在《新青年》上尝试新诗创作,被誉为中国初期新诗创作的“三巨头”。他的诗《月夜》,在朱自清的《新诗年选》中被称为“具备新诗美德”的“第—首散文诗”。另有《三弦》等9首新诗,被收入《初期白话诗选》,曾传诵一时。
在旧体诗词创作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与鲁迅、柳亚子、章士钊、苏曼殊、于右任、汪东等人常有诗词唱和。他的诗清丽洒脱,隽永飘逸,为一时之冠,人称“一领诗界一画界”。当时,汪东以词称雄,有人问他为何不做诗。汪东说:“章士钊豪放,沈尹默飘逸,好诗已被他们做尽,我只好去填词。”尹默也工于填词,是词坛一代清才。存世诗词集主要有《秋照集》、《沈尹默诗词集》。尹默还工篆、隶、楷、正、行、草等各种书法,尤以行书知名。有《沈尹默书法集》、《沈尹默墨迹三种》、《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执笔五字法》、《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等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