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湖州  >  著名人物  >  名人简介
著 名 人 物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建城历史2300多年,是世界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历代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的故乡。湖州向以山水清远而著称,自然风光秀美。人杰地灵的湖州历代人才辈出,主要有:

··张道岸 ·俞樾 ·俞平伯·徐一冰·徐曼仙·徐惠
·吴·吴昌硕·沈约 ·沈尹默·沈谱琴·沈括·沈家本
·钱壮飞 ·钱玄同·钱起·钱江·孟郊·梁希·道宣
·陈霸先·陈英士·陈杰·李季兰·刘桐·赵孟頫

    张先,字子野,乌程(今湖州)人。天圣八年进士。诗格清新,尤擅长于乐府。 
    张先的词与柳永齐名,而善用“影”字,更使文坛轰动。宋祁尚书奇其才,特地访问张先,令随从通报说:“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朗中”。张先回答说:“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有客对张先说:“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张先说:“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他接着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嫩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所得意也。”一次,张先谒欧阳修,欧阳修迎接说:“好!云破月来花弄影。”王安石也有寄张先朗中诗。苏东坡比张先小四十六岁,两人交往较密,东坡并尊张先为前辈。苏东坡题张先词集云:“子野诗笔老妙……”。苏东坡又曾说:“能为乐府,号张三影者。”


    张道岸,清道光(1821—1850)时,湖州人,字悬渡,号闻鹤。以画兰名于世,为苕南“四隐”之一,性嗜酒,醉后画的兰花,才有勃勃生气。据史书记述:“陆子黄尝得所画,悬之素壁,忽发香满室中,陆异之,因额其处曰兰堂。”张道岸画的兰花,挂在墙上,香发满室,虽为神奇之说,则其神韵可想而知也。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350)考中进士。当年考进士的试题是“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因题意作诗一首,前句即为“花落春仍在”。此句,一下子得到礼部侍郎、阅卷大臣曾国藩的赞赏,认为“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米面状’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于是,俞樾便成为保和殿复试第一名而被立为翰林。由于他不善做官,不喜奉迎,仅做了两年河南学政,因遭人忌才,抓住他出题试士割裂经文而被弹劾,革职返回故里。从此,便“杜门撰述”,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晚年更以教授弟子自娱,培育了章炳麟、崔适、吴昌硕这样的学者或大师。


    俞平伯(1900—1990),名铭衡,字平伯,德清县东郊南埭村人。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 
    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民国8 年(1919),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上海大学任教。11年起,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解放初,仍执教北京大学。 
    1954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文联委员。1990年10月15日逝世。 
    平伯初以创作新诗为主。民国7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至抗战前夕,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雪朝》等。闻一多曾称其诗为“时代的镜子”。在散文方面,成就斐然,先后结集出版的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剑鞘》(与叶圣陶合集)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传诵一时。 
    民国10年,开始研究《红楼梦》。两年后,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专著《红楼梦辨》。1952年,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研究》,对小说《红楼梦》的版本、续 作等作了精密考证。1954年3月,复于《新建设》杂志发表《红楼梦简论》。9月,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证待遇,然而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1986年,在社会科学院庆祝他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之时,对他做出公正的评价和结论。次年,应邀赴香港,发表红楼梦研究中的新成果。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论著合集。平伯对词学颇有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相继出版《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清真词释》。80年代,又出版《唐宋词选释》、《论诗词曲杂著》。


    徐一冰(1881—1922),又名益彬、逸宾,吴兴南津人。他毕生矢志于办学,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徐一冰以“东亚病夫”为耻,立志振兴体育教育,增强国人体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东渡日本,进大森体育学校专攻体育。三十三年回国。同年十一月,他与徐筑岩、王季鲁等人在上海老西门林荫路创办我国第一所近代体育专门学校——中国体操学校,徐任校长。 
    中国体操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提倡正当体育,发挥全国尚武精神,养成完全体育教师,以备教育界专门人才。”学生的报考条件是:“品性纯良,身体健全,国文精通,年在十六岁以上,二十四岁以下。”学校制订了我国第一个近代体育专门学校章程,从宗旨、学制、课程设置、招生、升留级、奖惩、考试,以及交学费都作了规定。民国政府授予他一等嘉禾章和“教思无穷”匾额。11月,江苏巡按奉大总统令,授予七等嘉禾章,并拨款资助其办学。 
    由于上海场地有限,对体育教育带来许多困难,故徐一冰决心将学校迁至家乡南浔。经他苦心筹划,募捐、借款,造屋、辟场地,置设备,占地五十亩的中国体操学校校舍于民国9年(1920)在南浔西栅下塘的西庄村 落成,徐一冰仍任校长,并兼任高等小学校长。 
    中国体操学校自创办到结束,办学共16年,计36届,毕业学生达1531人,为我国体育界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


    徐曼仙(1862?—1912?),字畹兰,德清县城关镇人。少年时即爱读诗词,10多岁时所写“牡丹纵属群芳冠,终逊东篱气节高”一诗,深受时人赞赏。后与湖州赵景贤之孙世昌结婚。世昌早逝,她上敬公婆,中睦妯娌,下抚幼子。在困境中,她萤窗雪案,终年孜孜研读《红楼梦》,终于写出了《红楼叶戏谱》佳著,成为我国妇女红学研究之先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瑾在上海创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不久,成立天足会,下设女子学校,徐曼仙被聘为女校讲席兼主笔政。旅沪期间,积极参加民主革命,发起创办女子实业会、女子实业公司。被时人称之为“开风气之先,为巾帼习练商业之滥觞”。


    徐惠,长兴县忻湖人(今后漾乡忻湖村)。少女时代即是个才女,五月能言,四岁通论语、诗经,八岁属文,父亲孝德为试试她的才能,以《离骚》出题“小山”,徐惠便写下了一首《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诗中写出了徐惠对屈原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女童诗。


    吴均(469—520),南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梁初,柳恽任吴兴太守时,召为主簿,常与赋诗,后为建安王记室,又迁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写《齐春秋》时,不顾梁武帝萧衍的忌讳,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焚其稿,而遭迫害。后又奉诏撰写《通史》,皇自三始,迄于齐代,未成而卒。曾注范晔《后汉书》,著《庙记》、《十二州记》、《钱塘先贤传》等百余卷,都散佚。散文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如《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等,皆工于写景,清新秀逸,艺术成就较高,为六朝骈文之名作。诗亦刚健清新,富有感情,明人辑有《吴朝请集》。他还写有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等。


    吴昌硕先生(1844—1927年),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大聋,安吉县鄣吴村人。他是我国近代具有高深造诣的全能艺术大师,对当代艺坛影响很大,在国外也享有极高的评价。 
    吴昌硕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金石书画诗文,无所不精。他的诗作,清新淳朴,旷逸纵横;他的书法,笔力遒劲,气势磅礴;他的篆刻,古朴苍劲;他的绘画,创造性地继承了祖国艺术的优良传统,用诗书篆刻的意趣和技法溶铸到画里,凝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吴老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他谦虚好学、刻苦钻研的结果。他从小就爱读书、写字和刻印。因鄣吴村是个山村,远离县城,交通闭塞。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手不释书,坚持学习,无论寒暑,从不间断。成人后,为了长进,离开家乡,先后到杭州、苏州和上海等地寻师访友。他专心艺事,几十年如一日,直到逝世前三日的晚上,还作了一帧墨兰。 
    为了研究和学习吴昌硕的创作方法和作品,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在安吉成立了吴昌硕纪念馆。馆内陈列吴昌硕的石膏像和巨幅照片,陈列吴昌硕的部分亲笔画、书法、篆刻和茶壶等实物,同时还展出沈尹默、沙孟海等全国各地书画家为《吴昌硕纪念馆》作的书画。

    沈约(441—513),南北朝时梁代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德清县)人,历仕宋、齐、梁三代,后助梁武帝登位,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后至尚书令,卒谥隐。他也是齐、 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禺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这些诗词藻绮丽,偏于雕饰,对当时的文风很有影响,但内容狭隘平庸,走入了形式主义的歧途。著作有《宋书》、《沈隐侯集》辑本二卷。又曾著《四声谱》、《齐纪》等,已佚。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吴兴人。著名书法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任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编辑之一,发表过一些白话诗。旧体诗词功力亦深。工正行草书,尤以行书著名。初学褚遂良,后遍习晋唐诸名家,晚年融会苏(轼)、米(芾)。精于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倡导以腕行笔,不主张模拟结构,于笔法、笔势多所阐发。著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等。


   沈谱琴,名毓麟,吴兴竹墩人。家资雄厚,在吴兴城内拥有不少房地产,热心办教育。 
    光绪三十一年(1905)冬,沈谱琴由日本留学回国不久,湖州府中、小学堂因前监督、堂长不谙新教育原理,学级不分,办法欠善,学生锐减至三十余人,年糜经费万余银元。于是,旅沪、旅杭两同乡会联合公举沈谱琴和潘芸生(名澄鉴,湖州人,留学日本,曾任上海南洋公学、务本女塾教员)两人回里负责中、小学堂的改革。是年冬,经公开招生,投考者竟有千余人(均是男生),遂按程度和年龄分为四类:国文程度稍优、年龄较大的入湖州师范传习所(后称师范学堂);学科程度平常、年龄稍次的入府中学堂;十二岁以上、文字略通的入程安高等小学堂;七岁以上十一岁以下的就近入城东南西北四所由蒙学堂改办的初等小学堂。师范传学所和程安高等小学设在爱山书院旧址,府中学堂迁移三贤祠。沈谱琴担任师范学堂、府中学堂监督和程安高等小学堂堂长。与此同时,沈谱琴为提倡女学,在东街两处私宅筹设一所吴兴女学堂,招收女学生百余人,分设师范科、手工科和小学部;请潘芸生任女学堂监督,聘汤国黎、村越信子(日本人,工艺美术教员)等人执教。女学堂开办经费和常年经费均由沈谱琴独立承担。 
    光绪三十四年(1908),沈谱琴因忙于师范学堂、 府中学堂及吴兴女学堂校务,遂将程安高等小学堂的校务委托曹砺金接办。同年,将府中学堂迁回爱山书院旧址,程安高等小学堂迁回三贤祠旧址。是年,沈谱琴已为吴兴女学堂捐资银洋一万二千七百余元。清廷定例,捐资千两以上准予建坊。宣统元年(1909),浙江巡抚上奏朝廷,为热心捐资办学的沈谱琴请将建坊旌表。吴兴女学堂办学七年内,沈谱琴共捐款四五万银元,连同她对其它学堂的捐资,至民国初期,累计捐款达十余万银元。


    沈括(1030—1094),字存中,武康人。宋朝人,曾任昭文馆编校、翰林学士、提举司天监等职。熙宁八年出使于辽,元丰三年知延州。此后脱离仕途。元 元年在今江苏镇江修建梦溪园。《梦溪笔谈》等著作写成于此时。 
    沈括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博学多能,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他曾出使契丹国,将足历山川道路,用木材制成立体模型,称《使契丹图钞》。为皇帝所赞赏,即命边疆各州仿效。这立体地图,是我国历史上的首创,比西欧早六百多年。他对指南针也有研究,磁偏角存在的发现,为世界上最早的纪录。“石油”这一名称,始于《梦溪笔谈》,一直沿用至今。他的写作态度极为严谨,著书甚多。除《梦溪笔谈》文集、《长兴集》残本十九卷和部分医方书外,均已失传。《梦溪笔谈》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综合性的随笔杂记,迄今在国内外仍保持很高的评价。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 ,别号寄簃 ,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历任刑部侍郎、大理寺正卿、法部侍郎等职。光绪二十八年四月,沈家本受命修律后,即着手遴选熟谙中西律例的司员充任纂辑,三十年(1904)延聘归国留学生担任翻译。修订法律馆正式开馆后,着手进行《大清现行刑律》的删天除工作,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日,他向清廷上了著名的《删除律例内重法折》。 
    在这个奏件中,沈家本明确指出,法律应随世运为转移,不可胶柱而鼓瑟,“刑法之当改重为轻,固今日仁政之要务,而即修订之宗旨也。”他充分发挥自己熟谙中西古今法律的特长,甄采中外,酌古御今,严厉抨击封建刑法中最野蛮、最落后的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诸刑既不仁道,也难收惩凶戒众的功效,认为对这些前人议其残苛、各国废弃不用的“不仁”、“不德”、的酷刑应立予变通,“拟请将凌迟、枭首、戮尸三项一概删除,死罪至斩决而止”。 
    这个建议得到光绪帝的赞同。当时清廷正在搞预备立宪,为与国际法规接轨,也为缓和国内矛盾,肯定了沈家本的奏议,并且正式下谕宣布:“嗣后凡死罪至斩决而止,凌迟及枭首、戮尸三项,著即永远删除。所有现行律例内凌迟、斩枭各项,俱改为斩决。” 至此,惨酷至极、骇人听闻的凌迟刑终于被遂出清律条文,而沈家本这位浙江先贤在晚清引进西法、推进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法学泰斗”的历史功绩则永载史册。


    钱壮飞,湖州人,学名钱壮秋,又名望达,乳名彬生。一八九五年,钱壮飞生于湖州城里一个丝绸商人的家里。他自幼勤奋好学,毕业于湖州天宁巷浙江省立第三中学。不久,就远离家乡和亲人,考入北京医专。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京时,他以挂牌行医、美术学校教师、报馆编辑等合法身份为掩护,积极从事地下党活动。 
    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后,钱壮飞的革命活动为敌人所查觉。同年冬,由党组织安排,离京抵沪。未几,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中统特务头子、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徐恩曾办的电讯班。由于他与特务头子徐恩曾是湖州同乡,因此当上了无线电管理秘书。他的工作和才能深得徐的赏识,不久,就成了徐的私人秘书。 
    钱壮飞同志打入敌特机关心脏后,直接在我中央特科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他机智、巧妙地搞到了徐曾恩从不离身的绝密电码本。从此,我党似虎添翼,通过他,在敌特机关搞到了不少绝密情报。钱壮飞就是利用绝密电码本,为保护党中央机关的安全,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就在钱取得密电码本几天后,即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晚,就截获了国民党从武汉拍来的关于中央特科顾顺章被捕叛变出卖党中央的密电。为探明敌情,钱壮 飞以大智大勇的革命精神,坚持在虎穴工作,当晚,又截获了两封密电,一是要用军舰押送顾顺章到南京;二是准备用飞机将顾送南京。敌人在第三封电报中向徐恩曾指出,要注意你身边的共产党人。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钱考虑的是怎样尽速把情报告诉自己的同志,特别是报告在上海的党中央及中央特科周恩来同志。为了革命和党的斗争需要,他毅然于深夜脱离魔窟,乘火车从南京直奔上海。列车于次日清晨抵沪后,他一面电告打入天津敌窝的胡底同志,一面到东方旅社告知了李克农同志,并直接将顾顺章叛变的情报报告了中央特科。周恩来同志根据钱的情报,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切断了顾顺章所知的一切线索,并妥善安排中央机关于当晚安全转移。 次日,凶恶的敌人便疯狂地扑向上海我党中央机关。由于党中央机关已安全转移,敌人扑了个空,阴谋破产。 
    党中央为保护钱壮飞的安全,于一九三一年八月将他撤往瑞金苏区。钱抵中央苏区后,一直在周恩来同志身边搞机要工作。一九三四年十月,钱壮飞同志随中央红军主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次年三月二十九日,我军第三次渡乌江时,遭敌突然袭击,他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四十岁。


    钱玄同(1887—1939),语言文学家、作家。名夏,后更名玄同,字德潜,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师事章炳麟。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创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著有《文字学音篇》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钱起,字仲文,长兴人。钱起青年时代爱读书,曾数次长途跋涉,赴长安赶考,但一次次地落第。他有一首著名的诗《长安落第》:“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诉说屡试不中的沮丧情绪。直到天宝十年,他二十九岁时,终于中了进士。《旧唐书》说他位终尚书郎,所以长兴人也因此说他“终考功郎”。他是盛唐与中唐之间的著名诗人、唐“大历十才子”之一。


    钱江(1800—1853),字 然,又字秋屏,长兴人,一说归安(今湖州)人。出身仕宦之家,为山东巡抚钱钰的第六世裔孙。 
    鸦片战争前,钱江流寓广东,他与爱国人士何大庚、卞江殷等人经常议论禁烟、抗英之事,他认为贩卖鸦片“伤民命奚止数百万众,耗及财岂仅数千万金”,危害性极大。清道光二十年(1840)一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雷厉风行开展禁烟斗争,钱江积极支持林则徐,深得林的器重。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消息传至广州,群情激愤,钱江与何大庚、卞江殷草拟了《全粤义士义民公檄》,并于是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将公檄帖在明伦堂,公檄愤怒申讨英国侵略者“凶残之性,甚于虎狼,贪黩之心,不殊蛇豸”;“掠我土地,戕我文武,淫我妇女,掠我资财”的罪恶,揭露清政府投降派“不顾国仇民怨,遽行割地输金”的行径,指出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等口岸是“开门揖盗,启户进狼”,提出反对南京“城下之盟”。号召全省百姓起来进行抗英斗争。公檄受到广州市民的热烈响应。十二月二日,钱江等在明伦堂集合,有数千市民前来参加,要求当局举办团练,抗击英国侵略。十二月六日,清广东督抚张贴告示,禁止百姓抗英活动。同日,钱江等两次在明伦堂集会,商议抗英斗争。次日,他率 众焚烧英洋馆、住所,两广总督命知县梁星源逮捕钱江。当时在广州主持对外交涉的清钦差大臣伊里布,将钱江革去监生,充军新疆。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德清县)。唐代大诗人。 
    孟郊诗与贾岛齐名,他俩的诗喜写荒凉枯寂的意境,多寒苦之音,均以“苦吟”著称。他们作诗,仿佛是诗中囚徒,故被当时人称为“诗囚”。又有“郊寒岛瘦”之称。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被称为古诗中杰作之一,至今影响深远。


    梁希(1883—1958),字叔五,吴兴双林人。幼年就读私塾,少年时成为晚清秀才。鉴于外患频繁,国势危急,遂投笔从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后东渡日本于士官学校学海军。是年冬加入中国同盟会。不久,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改学森林专业。宣统二年(1910)春,奉同盟会派遣辍学回国,在浙江一带联络党人,从事革命活动。民国2 年(1913)留学德国,在萨克森州的格廷根森林学院从事森林学研究。7年学成回国,于北京农学院任教,并与林业同仁创立中华农学会,任理事长。9年,改任浙江大学森林学院教授。18年,浙大农学院院长因不满校长压制民主而辞职,学校当局拟聘梁希为院长,而梁拒不受聘。不久,被南京中央大学聘任为农学院院长。一年后,辞去院长职务,专任森林系主任。在梁希努力下,使该校的森林化学实验室成为我国第一个稍具规模的森林学专业实验室。 
    梁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造就我国近代一批早期林业专门人才。在教学之余,兼任中央林业实验所主任和浙江省建设厅校正。深入林场,调查我国的森林资源利用情况,足迹遍及华中、华南14个省区;并选择专题,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写下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华农学会会刊、中央农学院农学丛刊、中央林业研究所年刊 等杂志上,对林产品的制造、木材的应用作出贡献,也为我国的木材学和林产化学研究奠定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南京中央大学内迁重庆之际,他走遍川西各地,对川西木材进行物理性质分析,并着重研究重庆附近重要商用木材利用价值,对当地盛产的竹材也进行各种试验。还同资源委员会、航空委员会合作,研究飞机及枪托所用木材。经过深入调查,获得一种与国外性质相近的飞机用材,经试用后效果良好。 
    抗战期间,梁希关心祖国命运,看到《新华日报》刊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深为折服。接着几经辗转,得见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此后,梁希经常为《新华日报》科学副刊组稿、撰文,并开始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曾以“一丁”的笔名,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群众》周刊上,发表题为《用唯物辩证法观察森林》的文章,引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被周恩来誉为“这是自然科学家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开端”,并称他是“一位实干家”。民国31年11月,梁希60岁生日,周恩来、董必武等特意在《新华日报》编辑部为他设宴祝寿。 
    民国33年,梁希在中国共产党支持下,发起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和社会科学座谈会,以学哲学相号召,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广泛团结知识分子的外围团体。34年,又邀集科技界知名人士,组成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次年又联合英国科协等团体,共同组成国际性的进步组织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梁希也多次参加许德珩等人发起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34年2 月,梁希在科 学界带头签名,支持重庆文化界人士发起以反内战、反独裁为主旨的《对时局进言》的签名运动,国民党当局曾多次来人来函,威逼利诱,劝他发表否认声明,均被严词拒绝。 
    37年秋,梁希在中国共产党秘密组织的保护下,转道香港,于48年春到达刚解放的北平。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任命为林垦部(后改为林业部)部长。此后,兼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以及九三学社副主席等职。1958年12月10日病逝北京。著有《木材学》,译著有《木材工艺学》和《木材防腐学》等。
 


    道宣(596—667),佛教律宗南山宗创始人,为佛教史学家。俗姓钱,长兴下箬人。15岁出家。贞观十六年(642),入终南山丰德寺,研究弘传佛教戒律,世称南山律师。高僧玄奘回国后,道宣被诏为长安(今西安)西明寺上座,参与玄奘译经道场,负责佛经翻译中的文辞润饰。著《四分律戒本疏》、《四分律删繁补阙律事钞》;使律学成为专门学问,并形成有名的“南山宗”佛教。还著有《广弘明集》、《续高僧传》、《大唐内典录》、《集古今佛道论衡》、《集神州三宝感通灵》、《道宣律师感通灵》、《释迦氏谱》等书数百卷行于世。门下子弟多至千人,影响遍及全国;对日本佛教有很大影响的鉴真大师,即是其门生弘景的弟子。


    陈霸先,字兴国,小名法生。出生于长城县(今长兴县)下箬寺。《文苑英华》说陈霸先是“火耕水耨之夫,荜门圭窦之子”。门第贫寒。《南史》和旧志言陈霸先“初仕乡里司。后至建康(今南京)为油库史。”南朝制度,县下有乡,乡下有里。里司管一里地的事。可见陈霸先年青时之艰难,其入仕亦从极低之职开始。后来任“中直兵参军”,参加镇压交州的农民起义,逐渐升迁。


    梁天正元年(551),梁元帝遣大将王僧辨率军东下,与陈霸先会合,攻克建康,陈霸先功劳最大。梁绍泰元年(555),梁元帝投降西魏被杀,王僧辨、陈霸先在建康拥立梁元帝之子萧方智为梁王、“太宰”。北齐(鲜卑族)力量强大,竟扶植贞阳侯萧渊明为帝,糟糕的是大将王僧辨惧怕齐兵,同意迎立萧渊明为帝。陈霸先认为,如果萧渊明得立,建康的梁朝将成为鲜卑族的附庸,保存不了汉族政权,他与王再三苦争,不愿向北齐屈服,王僧辨不从。陈霸先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奋而起兵袭杀王僧辨,废贞阳侯,立萧方智为梁敬帝,方才把鲜卑人势力排斥在江南之外,这在当时是深受广大民众支持的。不久,齐兵侵犯梁朝,又被陈霸先率部击败,使南方民众避免了一次鲜卑贵族的蹂躏。不用说,民众视陈霸先为“民族英雄”,陈受封为陈王。557年十月,陈霸 先众望所归,在文武官员和民众的拥护下,梁敬帝把皇位禅让给了陈霸先,陈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


    陈英士,又名其美,吴兴人,一八七七年十二月(清光绪三年)出生于一个富商的家庭里。陈英士从小很聪明,喜欢读书报,渐渐懂得了一些国家大事。甲午战败,清廷对日割地赔款,他感到非常愤慨,毅然辞去了当铺职务,奔向当时救国运动和新学运动中心上海,投身于这伟大的时代潮流里。一方面锐意研究科学,增进知识;另一方面广求同志,开始革命活动。一九Ο五年,他去日本留学,结识了许多同志,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投身民主革命。次年,他从日本回国,在上海联络东南各省志士和计划军事起义,谋在浙江大举。不料,机密被泄露,机关遭破坏,革命受到了打击。但他不灰心,又和上海党人宋教仁等组织中部同盟会干部,建立长江各省革命势力。陈英士除了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外,还创办了《中国公报》和《民生丛报》,鼓吹革命,影响很大。 
    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即辛亥年),广州起义失败,八月,湖北党人发动起义,也终于失败,革命形势非常危急。陈英士得知消息后,立即在南京和杭州,与志士谋策,决定上海领先发动,杭州随后响应,以支持全国革命。于是,他从杭州回到了上海,发动进攻制造局。他自己徒手入制造局向驻军开导,被驻军扣留,用铁索把他锁在椅子上,外边的同志以为他已遇难,非常 悲愤,进攻愈烈,到了第二天,攻破制造局,才把他营救出来。各同志齐集会议,一致拥护陈英士任上海都督。孙中山后来追述此事时说:“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陈英士在此积极进行,故汉口一失,英士则能取上海以抵之……。”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清廷见大势已去,派了内阁总理袁世凯南下议和。袁世凯勾结帝国主义,两面三刀破坏革命。在窃取了总统职位以后,阴谋自己称帝。陈英士曾对袁说:“凡有倾覆共和者,我必反对之,拥护共和者,我当扶之。”陈英士赞同孙中山“革命须求彻底成功,决不中途妥协”的主张,拥护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并积极为孙中山讨伐袁世凯提建议。袁世凯于一九一六年元旦粉墨登台称帝,举国愤慨。不久,蔡锷等志士便在云南揭起了讨袁的义旗。云南起义成功,广东、山东、四川等省党人纷纷响应。消息传到了上海,陈英士非常兴奋,这时他已积劳成疾,但仍坚持做应援工作。袁世凯对他非常害怕,要用重金诱使他离沪。未能得逞,乃使人暗杀。一九一六年五月十八日,陈英士在自己住宅的客厅里,被歹徒枪杀,年仅四十岁。


   陈杰,乌程(今湖州)人。清未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在观象台率天文生常年实测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最后精确地测得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是23°27'。由于没有及时奏明朝廷,所以未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道光二十四年(1844),清政府修编《仪象考成续编》,钦天监才将这黄道、赤道的交角度数奏请政府,并获准颁行。黄道与赤道之间的夹角,即地球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称黄赤交角,现在世界上公认的这个交角度数为23°26′21″,早在150多年前陈杰就精确地计算出来了,他为我国天文、地理的研究作出    了杰出贡献。 
    陈杰著有《辑古算经细草》一卷,继为该著画图像,成《图卷》三卷。晚年又撰《算法大成》共十卷。


   李季兰,名冶,吴兴女道士。《唐才子传》评她“美姿容,神情萧散”。《吴兴掌故集》也记载:“当时皎然诗名独重于诸君子,正有立可行可嘉,其《答李季兰》一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两人情事,不烦深辨。”由此可见,季兰当时是一位才貌出众,绰约风流的女子。她专心翰墨,善弹琴,工诗词。诗人刘卿称她为“女中诗豪”。李季兰早年隐逸山林,成为女道士。


    刘桐(?—1803),吴兴南浔人。张鉴在《眠琴山馆藏书目序》中说:“刘桐家富有资财,对功名淡泊,年未三十,弃举业南游楚地,著有《楚游草》、《楚游续草》、《听雨轩稿》等。 
    刘桐的藏书活动开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与五十八年之交。张鉴称:“刘家堂构闲旷,每夏秋之交,设长筵广坐,名花异卉,骈列左右,主人命门者延若辈,呼传啸侣,至则十余辈。余课经之暇,亦相与商榷是非。”刘桐对书贾来者不拒,因之为时不久,聚书即达数万卷。家中书既山积,真赝参半鉴别不易。刘桐乃经常与好友杨秋室、范白舫、计秋琴、蒋嗜山等分别鉴定,各有所得。亦常传观以为赏鉴。张鉴也于教读之余,助他整书、编目。刘桐藏书最多时达十万卷。


    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入元,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俯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