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报道 | > 深化三个年 奋力开好局 | > 文件讲话 |
中共湖州市委办公室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
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湖州市委办公室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2月23日
“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当前实际,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开展“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型提升、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好中求快”总要求,以加速转型升级、加快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以推进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培育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为支撑,以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为突破口,强工业,优农业,兴三产,加快构建具有湖州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先进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产值增幅快于面上3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7%以上;高效生态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地位进一步凸显,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在农业产值中比重达到70%;现代服务业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亮点不断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0%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增长15%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
——节能减排水平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保持全省领先,确保单位GDP能耗下降3%;COD排放量削减3.6%,SO2排放量削减4%,全面完成我市“十一五”节能降耗减排任务。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增长10%以上,利润增长10%以上,11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列全省前茅;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5家,超30亿元企业5家;新增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大力培育百家服务业优强企业。
三、基本原则
——坚持存量提升和增量优化原则。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加大存量调整力度,不断巩固和发展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挖掘潜力,以增量带动存量的调整和优化。
——坚持改革推动和创新发展原则。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多向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原则。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发挥政府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四、主要任务
合力实施“四三三”工程,加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即加速工业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流通业、休闲旅游业壮大;加速农业集聚化、高效化、组织化发展。
(一)着力“四大”,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
1.着力打造大平台。明确湖州产业新平台的区域战略地位,制定完善《南太湖特色新兴产业集聚平台》规划,积极引导经济资源向中心城市、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园区)和中心镇集中,提升产业集聚水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启动湖州(吴兴-南浔)临港产业带、湖州经济开发区杨家埠和康山工业区、织东工业新区、南浔临沪工业区,以及湖州综合交通枢纽区、钱山漾综合发展区、南浔国际物流园等园区的建设,推动新平台的整合优化和联动发展。加大选商择资力度,组织实施工业功能区“八大工程、百个项目”,重点推进100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完成亿元以上在建重点项目投资28亿元。
2.着力提升大产业。突出工业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两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金属管道与不锈钢两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特色纺织、木地板两大传统产业。建立健全“六个一”推进机制,力争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着力解决产业集群发展的共性问题,重点培育长兴蓄电池、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织里童装、德清生物医药五个100亿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
3.着力建设大项目。组织实施“六大专项”计划和“三个一百”工程,力推100项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建设,100项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100项特色优势产业前期储备项目。力争全市重点特色产业千万元以上项目工业投入110亿。出台《湖州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投资实施意见(2010-2012年)》和《湖州市招商引资导向目录(2010-2012年)》,健全完善项目联审制度,确保建设项目高效、低耗、优质、生态。
4.着力培育大企业。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明星企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培育20家左右在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财税贡献、科技进步、节能降耗和整合提升等方面成效突出的工业转型升级领航企业,带动和引导面上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力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跨区域联合重组,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长。
(二)突出“三业”,发掘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1.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增10家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鼓励20家以上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或辅业外包,加速推进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以打造“三园六中心”现代物流平台为抓手,合力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完成德清临杭物流基地二期工程9.2万平米仓储、码头等项目及长兴综合物流基地配载用房、冷库、物流商务用房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确保2010年全市物流业项目投资超6亿元。着力培育现代物流龙头规模企业,年内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完成《湖丝仔》动漫影片制作并在世博会期间公映,推进《湖笔小子》等4部原创动漫影片。
2.加速做大商贸流通业。以促进“十大商贸旗舰”和“50强商贸优强企业”做大做强为抓手,着力培育“五个一批企业”。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30%,实现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40亿元。继续做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扎实推进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力争农村市场消费增长15%以上。大力发展假日会展经济。
3.加速提升休闲旅游业。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中心和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强势推进“1341”工程,加快推进“双十大项目”,进一步构筑旅游经济“三带十区”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湖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六大板块和长三角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统筹品牌、产品、营销、服务、人才五大要素,扎实做大做好世博旅游经济。2010年接待国内游客增长15%,接待入境游客增长10%,门票收入1.9亿元,增长12%,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20%。完善招引大集团大企业投入湖州旅游建设新机制,力争在引进旅游“大好高”项目上有新突破。计划投资110亿元改造提升太湖明珠及游艇俱乐部项目、吴兴西山景区开发项目等十大重点项目,2010年完成投资额15亿元以上,努力打造集观光、娱乐、购物、休闲、度假、体验和乡村旅游等多功能城郊精品景区。
(三)立足“三化”,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1.推进现代农业集聚化。编制完成综合园区建设规划、产业园区实施方案和精品园区建设标准,启动产业园区的拓展提升。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21”工程,即从2010年开始到2015年,全市建成10个现代农业综合园区(每个园区核心区2万亩、辐射5万亩),20个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园区(每个园区核心区3000亩,辐射1万亩),1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区(每个园区核心区1000亩、辐射3000亩)。2010年完成综合园区的规划编制并启动建设、产业园区的拓展提升和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区的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全面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推进10个连片万亩以上粮食功能区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年内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20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以上,土地流转率达到40%以上。
2.推进主导产业高效化。组织实施“4231” 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培育计划,即加快发展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优势产业,新增种养面积5万亩;稳定提升粮油、蚕桑两大传统产业;优化发展畜牧、竹笋、花卉苗木三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动多元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不断优化农业企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品科技进步。
3.推进产业经营组织化。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增以鲜活农产品加工为主、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0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增长15%以上。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引导鼓励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联合建社,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着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户专业水平。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由马以同志联系“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成立市“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领导小组(见附件1)。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和三个产业推进组,一产推进组由市农业局牵头负责,二产推进组由市经委牵头负责,三产推进组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办公室统一负责活动的协调推进和督查考核,产业推进组分别负责各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实施细则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2.强化统筹推进。按整体谋划、协调联动、同步推进原则,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推进有序、措施有力、联络畅通、考核有据的工作机制,通过各级各个层面的动员,明确目标,落实职责;通过季度工作例会,沟通推进情况,重点解决三次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有关要素保障、政策兑现、选商择资等重大问题;突出重点,狠抓亮点,攻克难点,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扎实推进“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确保各项年度目标的圆满完成。
3.强化要素保障。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认真落实六大重点特色产业振兴升级规划,以及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扶持政策。按照“整合存量、优化增量、重点扶持”原则,整合各级各类扶持政策和财政性专项扶持资金,强化土地、金融、能源、平台、人才等要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倾斜和保障。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全市技术创新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4.强化环境建设。优化行政环境,不断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减少审批环节,减轻涉企收费,提高服务效率。健全制度环境,建立健全领导联系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完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合力促转型、经济上台阶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