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红址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  湖州红址坊
金斗山麓“郎部公墓”
发布时间:2011-06-24 14:33 信息来源:湖州日报 字体:【

何惧百死保家国
——金斗山麓“郎部公墓”旁的追思

    耳边响过阵阵山风,满眼望见修竹丛篁。穿过茂密的竹林,沿着悠长的小径前行,村里的干部告诉我们,现在脚下踏着的就是金斗山,不远处松木参天的地方,就是此行的目的地——郎部公墓了。埋葬在这参天松木下的,就是那一个个为抗战而牺牲的烈士英魂。

    眼前这座位于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家埠镇潘店村的郎部公墓,坐南朝北,由墓门、墓道、墓体和围墙等部分组成。墓道边布满青苔和苍松,一个个英烈的名字映入眼帘:王文林、周少兰、王云清、吴凤阳……他们仿佛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那段久去的峥嵘岁月。“七七”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军在攻占上海后,分兵进攻南京、杭州,在这中间又向湖州进攻。当时,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在这民族危难时刻,在村里办学的郎玉麟和中共地下党员彭林、王文林组织了40多名年轻人,办起了抗战训练班,宣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人们抗日。不久,郎玉麟就在彭、王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湖州沦陷后,郎玉麟在王文林、彭林的协助下,建立了浙西第一支党领导的抗日群众武装——吴兴县抗日游击队。郎玉麟任大队长,王文林任政委,彭林任参谋。因为郎玉麟任大队长的关系,群众们亲切地称这支部队为“郎部”。成立之后,游击大队夜袭南埠村日伪驻地,初战告捷。之后,他们又主动打击外出扫荡的小股日伪军,多次成功伏击日军军车,声威大振,部队迅速发展到百人、数十条枪,成为当时湖州地区一支影响较大的抗日武装,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在与日伪军奋战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先后有23名指战员为国捐躯。其中王文林牺牲时年仅25岁。郎玉麟书“王文林同志之墓”,并立墓碑,撰写1000多字的碑文,记述其生平事迹。 1941年冬,王文林等10余名烈士被集中安葬于金斗山北麓,命名为郎部公墓。 1986年弁南乡政府重修,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题写了墓名。公墓中后又迁葬新四军十六旅烈士1人,故为24人。

    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最令郎玉麟痛心的是战友周少兰的牺牲。周少兰与郎玉麟曾是同学、同事,抗战后又成了战友。当时的周少兰在长兴虹溪区署当区队长,他提出要假意投降日寇,在日本军队里组织一支伪军,再拉出来进行抗日。游击队里另一名叫李谟焯的也坚决要求一起去。经过反复商量后,郎玉麟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们俩连夜“投奔”了日寇。为了取信于日寇,郎玉麟还带人烧了周家的房子,并故意抓他的家人。但日寇始终怀疑他们。三四个月过去了,组织伪军的事仍无着落。

    当时,在湖州西门外还驻扎着一支汪伪的特务连,他们平时鱼肉乡里,无恶不作。老百姓对这些伪军恨之入骨。抗日大队决定消灭这支伪军。于是,周少兰与李谟焯改变了“投降”对象,来到伪军连里,很快掌握了伪军连详细情报。 1941年4月27日晚上,由周少兰与李谟焯带路,郎玉麟带领40多人组成的短枪队乘着黑夜,从西门横渚塘桥与南门驿西桥之间秘密渡河后,横穿公路,摸到伪军附近,然后兵分两路:李谟焯率10多人攻打公路大桥上的碉堡,郎玉麟率周少兰等20多人攻打营房。短短几分钟内,这支伪军除了少数几个跳窗逃走外,其余都被歼灭,还缴获了轻机枪一挺、短枪六七支、步枪40多支,取得重大胜利,但周少兰却英勇牺牲了。

    阳光穿过苍松,散落在烈士们的墓碑上。那些碑上的碑文,经过几十年风雨的剥蚀,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但却没有湮没烈士的光辉形象。那些斑驳的碑文,已经铭刻在了人们的心里,永远不会泯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