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历史,总是在不断演进中续写新的篇章;
一座城市,总是在一次次跨越中实现新的发展。
2011年,湖州经济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而且在“四大”建设的推动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层次跃上新的高地!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至11月,全市工业领域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完成增加值超175亿元;农业领域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种养面积超150万亩,产值超90亿元;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近400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41.5%……
湖州经济实现了开局之年“好”与“快”的兼顾、“量”与“质”的并举!
“四大”建设显身手
一部横贯整个车间、 10余米高的水流机正在运转。这是记者在长兴县夹浦工业功能区的湖州纳尼亚实业有限公司UHF水流机车间看到的情形。这是公司正在实施的现代印染技改项目。“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3.2亿元,对原有软、硬件进行彻底升级,淘汰更新所有生产设备,引进ERP等管理手段。 ”公司董事长戴顺华说,项目投产后,产能将扩大100%,年销售收入可达8亿元,比原来增加3倍,去年公司保持了25%左右的增长。
经济学理论认为,转型升级是指经济由一种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这一转变取决于过程方式、目标模式等4个关键要素。“从2010年开始,我市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明确了转型升级的过程方式和目标模式,从而统领着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全局。”有关专家评价说。
去年,我市“四大”建设大展身手,使经济转型升级跃上新的台阶:
南太湖产业集聚区32个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投入超过40亿元;已开工建设的19个产业化项目,全年完成投资超过35亿元;去年1至11月,全市工业园区(功能区)和特色产业生态工业园新开发面积达到2.8万余亩,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14亿余元;农业“两区”建设全年投入11亿余元,累计建成143片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区块21万余亩;首批4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前三季度完成投资4亿余元等。
与此同时,一批大项目快速推进。去年1至11月,全市在建1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73项,累计完成投资近242亿元,同比增长18.66%;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项、 5亿元以上项目21项、亿元以上项目177项。超过1亿美元外资投入现代农业;实施了103项服务业重大建设项目,全年投资约170亿元等。“‘四大’建设意在突出转型升级重点,通过增量提升和存量改造,带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关专家分析说,这也是我市去年转型升级能够迈出大步的关键之所在。
产业结构新“立论”
一卷不锈钢板经过压薄、退火等工序后,就变成了“薄板”……“这是目前国内民企中最宽的不锈钢薄板生产线之一,公司现在每天生产的不锈钢薄板达到200吨。”技术人员介绍说。
这是浙江金冶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湖州金冶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投产的1250高精度合金薄板生产线。该项目总投资5亿余元,设计新增4条不锈钢生产线,目前已有3条线投产,第4条生产线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投产,届时企业年产值可达50亿元。“转型升级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专家分析说,调整产业结构是不断攀升、永无止境的。
此前的2010年,我市即开始实施三次产业“四三三”工程,全面开展“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去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开展深化“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产业结构调整成为重中之重。
正是因此,一年来,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结出硕果。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1至11月,全市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金属管道及不锈钢、木地板、特色纺织品六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6亿余元,同比增长15.8%,高于全市平均2.5个百分点;农业“4231”产业培育计划有序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产业产值达94亿余元;现代商贸、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迅速。
一批新项目的实施,更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强势崛起。
去年1至11月,工业领域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329项,完成投资149亿元,在全市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中占比超过6成。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优化又“反哺”经济总量的壮大,逐渐形成了“量”与“质”互相“给力”的良性循环。
量质并举谋“持续”
去年1至11月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超过660亿元;“十二五”期间,我市印染行业将不再新建印染企业,并力争全部淘汰现有落后产能;
计划5年实施总投资超过130亿元的节能项目,预计每年可节约超过150万吨标煤……
这些都是我市正在实施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举措。“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领域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转型升级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可持续发展则是经济转型的目标。”专家分析说,有“量”才可保证“质”,有“质”才可保证“量”的持续性。
去年以来,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克难求进,技术创新再上台阶。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5%,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7%;预计可完成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8%以上的年度目标任务。
全年组织实施两批共102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总投资近8亿元,预计实现年节能14万吨标煤;淘汰7个行业共42家企业,直接腾出用能空间11.6万吨标煤等。
与此同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去年1至11月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4.3%,企业专利授权量4413项,其中发明专利238项,同比增长90.4%;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达到40家;“产业英才培养对象人才库”达到120位;新申报省级农业科技企业26家、省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15家;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96只、新技术120项;14家服务业企业申报“浙江服务名牌”,有4个已通过审核等。
据统计,去年1至11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收近700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工业增加值117亿余元,同比增长10%。
正是因为节能降耗的勇气,不断创新的激情,使我市经济发展的“内核”日趋优化,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