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报道 | > 践行党代会精神 开创发展新局面 | > 聚焦党代会 |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五年,不过是沧海一粟。
但自2007年至今的五年,对于湖州人而言,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这是栉风沐雨的五年:骇浪惊涛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猝不及防的重大自然灾害来袭……严峻考验面前,湖州人的应对沉着而从容。
这是实力壮大的五年:湖州的经济“体量”,五年间翻了近一番;湖州的财政收入,五年来增长了一倍以上。
这是民生改善的五年:实施改善民生“八大工程”、坚持每年办一批民生实事项目……湖州人的生活品质在提升,和谐因子在增多。
这是统筹发展的五年: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湖州前行的步伐格外稳健。
……
五年奋斗,春华秋实。“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已在太湖南岸英姿初展。
二
时光回溯,我们依旧清晰地记得2007年3月30日那个庄严的时刻。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会上,新一届市委为全市人民确立了全力实施增强“三力”、奋力崛起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
新的蓝图,令人振奋;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自此,湖州人高擎科学发展的大旗,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大道上阔步迈进。
五年的激情,化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五年的奋斗,迎来了一次次收获的喜悦。
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11.4%,人均超过5800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19亿元和122亿元,增长了1.4倍和1.5倍……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五连冠、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这一个个荣誉称号,是对过去五年湖州发展印记的最佳注解。
三
“升”与“转”,这是五年来湖州经济发展中奏响的最强音。
进入新时期,经济发展是依循旧路,还是“咬紧牙关”甚至不惜“壮士断腕”,走出经济发展新路径?面对这道考题,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果断决策,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通过科学论证,湖州人把目光瞄准了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这三个领域;
加快发展,传统的优势产业更需要“提档升级”。在清醒审视自身的基础上,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特色纺织、竹木地板这三大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放到了突出位置。
连续几年的“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特色优势产业“倍增”计划,建立1亿元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一个个创新之举、一个个务实之策,推动着湖州工业经济的华美转身。
去年,六大特色产业在连续几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交出了增加值增长16%、高于全市面上3个百分点的靓丽“年报”。
曾一度是“短腿”的服务业,也在转型升级中快速壮大。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高于全省平均4.1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三年名列全省第一。
农业,同样上演着嬗变的故事。由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显著成绩,我市先后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示范市,还有1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 4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8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列入省级创建点。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2008年下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裹来的“狂风暴雨”,湖州人沉稳应对,在全省较早实现了止跌回升;面对近年来波谲云诡的形势,全市上下同心协力,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回望五年来的发展历程,正因为始终坚持了转型升级不动摇,湖州经济才有了“美丽重生”。
四
时下,太湖南岸正掀起着一场建设大潮,占地面积60平方公里的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全面启动建设,湖州人又开始谱写“四大”建设的新一页。
作为体制改革的创新产物,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将引领湖州未来的发展,为湖州的经济建设开辟新的“战场”。
改革,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需要我们长年累月地探索、持之以恒地坚持。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扩权强县、强区改革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在转变中更加高效;
组建11家政府性投资公司,建立2家村镇银行和13家小额贷款公司,引进8家外地股份制银行……带来了金融服务发展能力的持续提升;
……
与深入改革相伴的,是湖州人敞开胸怀,以开放的姿态寻找各种发展的助力。
去年的金秋时节,湖州人在京城收获“大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恳谈会上,与诸多知名企业签下了21个新项目,总投资达到339亿元。
这是湖州近年来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
海信惠而浦、华港涤沦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三一重工、奥特莱斯、新长宁多媒体、川空设备等一批项目动工建设……一大批“大好高”项目的相继引入,大大加速了湖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积极服务上海世博会、主动参与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在接轨与融入中,湖州人开宽了眼界,拓展了领域,收获了力量。
五
去年11月,湖州与浙江大学的深度合作,走过了五个年头。
自2006年与浙江大学携手共建以来,双方以“1381”行动计划为载体,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令湖州农村大地焕然一新。我市新农村年度考核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列全省第一,“美丽乡村”建设更成为全省品牌,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一时响彻全国。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是农民收入的大幅提升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到去年底,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从 2006年的2.10∶1缩减为1.91∶1,大大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乡村的美丽,同样绽放于城市之中。
仁皇山景区、东龙溪港水岸整治等一批景观项目和长岛公园、项王公园、南太湖大桥公园等一大批休闲场所的建成,让许多湖州人出门就能逛上公园;赵孟兆页故居、民国文化纪念馆、沈家本纪念馆等一批历史文化展示项目的修缮建成,让城市人文历史和特色魅力进一步彰显……“生态、文化、和谐、精致”,在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区开发建设联动中、在硬件设施改善和文化品位提升结合中,湖州这座千年古城再焕生机。
城乡建设投入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统筹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这是对过去五年湖州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好总结。
六
“山水清丽、生态良好”,这是许多人一到湖州的直观感受,也是湖州人引以为傲的最大品牌。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和省级生态文明试点市,湖州人一直以来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上格外“用心用力”。
铁的决心、铁的手段、铁的纪律、铁的措施,这“四铁”精神,最为鲜明地表明了湖州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信念——
工业铅蓄电池行业、农业规模养殖场及“六小”企业等一批环境突出问题的有效整治,让湖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严格控制“两高”项目、持之以恒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强势推进节能减排,即使会影响一时的发展,但湖州人坚定地对这些“环境杀手”说不;
……
建成国家级生态县1个、省级生态县(区) 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4个;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综合得分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这是对湖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褒奖。“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古人笔下的湖州,令人神往;今日秀美的湖州,更令人自豪。
2010年6月,省委发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湖州人迅速响应,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实施两轮“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踏上了探索具有湖州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七
每当入夜,湖州许多乡村就会响起优美的旋律,忙碌一天的人们歌舞翩跹,月光下的这一幕,显得那么和谐又生动。
家门口看文艺演出、广场上看电影、村口图书馆看书、文体活动场所健身……现在的湖州农民,业余生活比得上城里人。
素有“文化之邦”美誉的湖州,历来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建设文化大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背母上学的全国道德模范刘霆、为四川地震灾区一下捐出两年收入的拉煤老人陆松芳、几十年坚持互帮互助的“罗爱儿帮扶群体”……在我们的身边,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普通市民不断涌现,这是湖州文明素养的具体体现。
市图书馆、大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开放,所有乡镇建成了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八有”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全市95%以上行政村达到“八有”标准……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所有湖州人都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制定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扎实抓好重点园区建设、重大项目引进和龙头企业培育,湖州多媒体产业园等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湖州文化,春色满园、美不胜收。
八
在去年全省十大民生工程评选中,我市文化走亲活动、德清校车两项成功入选。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市对民生投入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从2008年起,全市公共财政支出增量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在这一个个措施之间,闪烁着“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理念的火花。
群众冷暖,枝叶关情。市委、市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做起、从群众最直接的难题解起,用桩桩实事创设个个幸福时刻。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了、养老金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更多人享受到摸得着的实惠;随着一个个保障房小区的相继建设使用,“安得广厦千万间”不再是杜甫笔下的美好梦想;高度重视“米袋子”、“菜篮子”工作,落实物价补贴政策,困难群众的生活有了更稳定的保障……
至去年底,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9367元和15381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0.9%和13%。按着鼓起的“钱袋子”,人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
九
一面面飘动的党旗,一枚枚闪亮的党徽,不时构起太湖南岸最美的图景:每在一个个重要时段,总有党组织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每到一个个关键时刻,总有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确保湖州沿着正确道路大步迈进的根本保证。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让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水平;创先争优活动,让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迸发……五年来,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日俱增。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针对新形势下党建的新任务,我市大力度启动“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集中攻坚行动,至去年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75.84%,列全省第一。
党的作风,关系党的执政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在每年突出一个主题、连续多年的作风建设活动中,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日益盛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
拒腐防变、激浊扬清,这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构建具有湖州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引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深入推进。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巡察,从派驻廉政监察组到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无不昭示着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和铁腕措施。
十
回首群山峻,举目峰更高。
迈入2012的早春,新的一幕已经开启。
让我们和着春的步点,拭去征尘和汗水,带着光荣与梦想,一起去描绘如春天般的瑰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