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品着去年丰收的喜悦,双脚踏入新春复苏的田间。眼下,在我市农村,勤劳聪慧的湖州农民又在为新一轮的丰收而忙碌开来。他们满怀信心,因为脚踩的这片沃土中凝聚着多年来形成的“湖州智慧”。
五年来,我市以市校合作共建省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抓手,以“1381”行动计划为载体,全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使之成为全省品牌,“湖州模式”在全国叫响,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我市新农村年度考核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列全省第一。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我市新农村建设有着深刻印象。他在调研后说:“湖州的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是在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善于凝聚力量而走出的一条既符合中央精神、适宜于更广泛区域,又不失独创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
二
五年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精彩纷呈。
代表湖州优势产业的特种水产、蔬菜、茶叶、水果“四大花旦”,闪亮登台展示风采;“两区”建设如火如荼,勾勒出“天下粮仓”和“长三角菜园”的湖州现代农业版图;市校共建带来的“智囊团”在南太湖沃野上播撒“智慧火种”,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
吴兴区八里店镇南片是我省唯一的省级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在区内的移沿山农庄,技术负责人柏坤泉拿出了一张产品价格比对表:“这是我们新种的一种西兰花,是汪教授引进的,去年下半年蔬菜价格不怎么上得去,这新品种的价格要比普通的增值1倍多。”
柏坤泉说的汪教授就是浙江大学的专家汪炳良。借助市校合作的东风,移沿山农庄与汪教授结上了对子。汪教授经常来农庄进行新品种种植指导,前年为了在这里培育一种名叫“古巴拉”的甜瓜,他在农庄待了两个多月。去年,这种新甜瓜由于成熟期比普通甜瓜至少提前5天,因此在“抢市”上优势明显。
这是我市田野劲吹“现代风”的一个精彩缩影。五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农业“4231”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113.73亿元提高到去年的198.4亿元。
这些年,我市的农业“两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去年,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3.11万亩,累计达到25.82万亩。到去年底,已通过验收的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10个。
作为全省唯一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我市在开展市校合作的过程中,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五年来,全面启动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组建了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和5个县区分联盟、10个市级主导产业联盟和42个县(区)级主导产业分联盟,实现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效对接。
三
五年来,农村靓丽画卷大气展开。
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德清的“中国和美家园”、长兴的“中国魅力乡村”、吴兴的“南太湖幸福社区”、南浔的“中国魅力水乡”,美丽乡村在太湖南岸缤纷璀璨。
青灰瓦披屋顶,白色墙面上用木构架装饰,两根圆木支撑的农家门前的亭台上悬挂着两只红灯笼,亭子的顶部用茅草遮盖着,显得别有洞天……这是安吉县报福镇石岭村一户普通村民的家。
2007年以来,该村对整个村庄环境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赋予山水新的活力。同时,他们实行“一家一规划、一户一改造”,在5公里长的山路边布满2000多株紫薇花,村里又采购了鲜花种子,分给每户,将全村打造成为一个“处处是美景、家家是精品”的大景区。村里还投资建设了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汇入一个深两米的厌氧池,再流进“多介质土壤层”滤池,经过微生物分解,最后变成清水。据介绍,这套造价不到4000元的系统,每天能处理6吨餐饮污水。
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石岭村已成为安吉县著名的山地休闲旅游度假区。而报福镇也同样是安吉县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乡镇之一。
这些年来,我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科学规划编制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水平,稳步推动大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开展中心镇中心村和实验示范重点区域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村集聚发展程度得到稳步提升。
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为全省提供了示范。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市级美丽乡村237个,安吉被列为中国美丽乡村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并成为全省首批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之一。
四
五年来,我市农民幸福生活有声有色。
德清县三合乡下杨村村民胡连根的虾塘突然断电,他拿出《村民手册》,拨打了维修热线, 10分钟不到就有村干部带队前来修理。
安吉县报福镇景溪村民何荣富年近七十,家里有毛竹山要管理,他和妻子还就近务工,一年收入近4万元,除去生活各项开支,一年还能存个1万多元。
长兴县龙山街道玄坛庙村建了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文体中心,村民老蒋最爱去中心二楼藏有6000多册书的图书室,挑本时政类的书看上半天。
吴兴区八里店镇西山村村民陈如江住进了镇上新建的福利中心,这里除了住房,还有食堂、公共浴室、活动室、阅览室、医务室,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也能享受“公寓式养老”。
南浔区菱湖镇新庙里村民赵火江是湖州农民学院的首批学员,他从学院教授那里学来了如何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的方法,不但可以减少针剂使用量,还能增加生猪的抗病能力。
……
这些年来,我市顺应农村公共需求快速扩张的趋势,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建设,通过构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农技推广、商贸流通五大公共服务体系和加快构建农村就业、养老、医疗、救助、权益五大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增进农民利益。
全国首个农民学院就落户在我市,用于培养“学历+技能型”农民大学生,目前在校学生数达1300多人。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并在全省率先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体系。
目前,全市县区和乡镇全部达到省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标准;“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基本上步行15分钟即可看病就医;农村文化“八有工程”基本全覆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7.3%……
据统计,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8333元提高到了去年的15381元,城乡收入比从2006年的2.10:1缩减为1.91:1。生活在太湖南岸的湖州农民“小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