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辉煌5年-城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践行党代会精神 开创发展新局面  >  湖州辉煌5年-城建
从城市建设喜看五年变化
发布时间:2012-02-14 11:21 信息来源:湖州日报 字体:【

  引言:试问湖州人,这几年你驻足玩赏最多的去处是哪里?
  长岛公园、仁皇山公园、爱山广场、衣裳街……
  相信每一个湖州人都会如数家珍。是啊,素以山水、笔墨、文化闻名的湖州,今天已是一座清新雅致的城市,是一个满眼景色的家园。
  近年来,我市围绕“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特色定位,坚持老城有机更新和新区开发建设联动、硬件设施改善和文化品位提升结合,中心城区焕然一新,滨湖新区展现英姿,东部新区初具雏形,南浔新区加快推进,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地域文化进一步显现。
  有一个事实让湖州人骄傲:过去五年是湖州建城史上建设投入最多、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我们用钢筋编织规划,我们用水泥浇筑蓝图。


  一
  城市建设如诗歌创作,是审美的投入,更是感情的倾注。走在湖州的大街小巷,一砖一瓦里都能感受决策者“城市发展功能先行”的建设理念。
  五年前的老小区,管道燃气还是难以企及,如今正逐步实现全覆盖;
  五年前的仁皇山北片,断头路叫人苦恼不已,如今笔直宽敞的马路让人心旷神怡;
  五年前的自来水,还是单一取自苕溪,如今已融合了清澈的老虎潭水;
  ……
  五年来,千年古城迸发青春魅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承载服务功能愈发强大,居民幸福指数更是与日俱增。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部署下,湖州牢牢把握国家政策扶持、区域发展带动、市域实力增强等宝贵发展机遇,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城市建设高潮:
  二环东路、三环北路、新大通桥、湖东大桥、日月大桥、仁皇山新区路桥等一大批重点路桥工程相继建成通行;
  城市外环线、外环北路、仁北片路桥完善等一批项目正全面推进;
  城北水厂扩建、湖浔输水管网、城乡供水一体化南线等一批市政重点项目先后建成运行;
  数据显示,如今的中心城市道路面积已达到1711.8万平方米、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8.3%、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9.14%,城市承载力和服务力快速提升。五年来,全市累计配建污水管网1300公里,新建镇级污水处理厂27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市本级及三县垃圾焚烧发电厂相继建成,极大改善了城乡环境,完善了城乡功能,实现了城乡“均衡化”发展目标。
  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所激发的强大动力。
  五年来,湖州围绕“东拓西扩、北进南控、中间完善”的城市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拓展了城市空间,完善了城市功能,塑造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并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一座“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已初露英姿。
  二
  将目光定格在五年前的衣裳街区,站在妇保院的高楼上,眼前的整个街区破旧不堪,狭小的弄堂上空线缆密布,与周边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如今当我们再次站在街区的南街入口,虽然一样的人声鼎沸,但其中传出的是新一代商圈散发的独特魅力。
  循着有机更新的步伐,整个老城区在改造中升级,并得到了换代。
  这座城市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的工作部署,在全体市民的大力配合下,建设者发扬勇于创新、敢于破难的攻坚精神,克服资金缺、土地紧、人手少等诸多要素制约,推进了城市外环线、龙溪港东岸改造、新浙北、东吴国际等一批地标项目,全面完成了爱山广场、衣裳街区、大剧院、双子大厦、潘家廊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启动建设了南太湖湿地公园、梁希森林公园、邱家漾儿童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特别是随着城市有机更新向更深层次、更广区域辐射延伸,中心城市精心实施了“三路一河”、“六路一河”、“五河十岸”等综合整治工程,累计改造南街、红旗路、人民路、苕溪路等13条主次道路近1.76万米,改造建筑单体150余幢,新建沿河景观步行道37公里,水域整治覆盖整个老城区,城市形象明显改善,城市品质显著提高。
  在此基础上,注重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品质,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载体,先后完成了衣裳街、赵孟兆页故居、铁佛寺、陈英士故居、子城城墙等一大批文化工程,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实现了有机融合、互促共进,“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不断彰显,城市建设的生命气息日益浓厚。
  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老城区蕴藏的更新潜力绝不仅于此,只要理顺城市脉络,结合项目的上马,老城区就能再次焕发当年的青春。
  三
  不久前,刚刚拿到保障性住房“泰和家园”钥匙后,新房主们的欣喜表情历历在目,许多人迫不及待地在春节期间就规划好了“住房梦”。
  大家的城市属于大家,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民生为先。在尊重民意、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关注民生抓城建,五年来,把一心为民、顺应民意、解民忧作为各项惠民实事工作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千方百计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老居住区改造等工作,真正肩负起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责任。
  五年来,中心城市以健全“6+2”住房保障体系为重点,先后建设了东湖家园、泰和家园、怡和家园、祥和家园等保障性住房小区,中心城区新建经济适用房建筑面积达42.5万平方米,廉租房面积达到5.0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线分别提高到18平方米和15平方米,累计惠及5000多户困难家庭。
  还记得,2011年初湖州从省城领回的“2010年度全省十大民生工程”奖状吗?正是这一获奖的“6+2”住房保障体系背后的民生关怀让湖州再次走在了全省前列。特别是2011年,湖州在保障房建设任务量占到全省四分之一的情况下,瞄准土地、资金等关键环节,千方百计攻难题、强督查、抓落实,争取到了中央财政补助超2亿元,探索实践“政府投资、民企出资、国企注资、债券募资、社会融资”五招统筹融资法,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在此基础上,以“中间整治”为载体,全面推进了中心城区1万户、3万人、近100万平方米的16个老居住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其中约2万人搬出了居住条件过于落后的老居住区,并在新居安了家。此外,还完成了中心城区26个、 180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10余万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城市宜居乐活指数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稳步增强。
  四
  “你拍一,我拍一,垃圾分类好处多,利国利民又环保。你拍二,我拍二,红黄蓝绿垃圾桶,分类投放靠大家。你拍三,我拍三……”这是湖城碧浪湖社区内流行的《垃圾分类歌》。歌声遍遍响起,垃圾分类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遵照省委赵洪祝书记提出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先行一步”的要求,中心城市抓试点、广推进,并在14个小区开展试点。如今,市民对分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90%以上,参与率达85%,分类正确率达60%,厨余垃圾可利用率达70%,垃圾分类处置已步入循环利用的良性轨道。

  在城市生活中,垃圾分类只是管理中的一隅,能让这座城市展现千年的英姿离不开全方位的科学化管理。
  过去五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与百万人口大城市相匹配管理体系”的目标,不断创新出实效,不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全面引入了保洁物业化、绿化养护市场化等运作模式和“数字”城管、星级评比、 GPS定位等先进理念和技术,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湖州实际的城市管理模式,市区道路保洁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垃圾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0%,市区101座桥梁及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实现定期巡检,城市环境和安全运行情况大幅改善。
  同时,围绕创建森林城市的要求,坚持不懈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随着仁皇山公园、长岛公园、南太湖大桥公园等一批公园的建成,截至目前,中心城市绿化总面积达3293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267.4万平方米,年均增长超200万平方米,中心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平方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首位,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打响了“绿色湖州”的品牌。

  过去五年,是湖州城建历史上任务最繁重、覆盖面最广、工作最艰辛、成果最丰硕的五年;

  过去五年,也是城建带给市民翻天覆地巨变的五年;
  过去五年,更是在历史长河中,必将被深深铭记的五年。

  一城山水一城诗。宜居乐活,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