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报道 | > 践行党代会精神 开创发展新局面 | > 聚焦党代会 |
有这样一个日子,值得铭记——2008年春季开学,全市免收义务教育段学生的教科书费, 27万多名学生享受;各县(区)所属公办学校和市直学校减免符合条件的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借读费。
有这样一串数字,值得品味——2007年至2011年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共190.64亿元,人均教育经费从2006年的888元增加到2011年的1774元。
有这样一个善举,值得喝彩——至2011年底,全市100%的学校实施了“扶贫助学工程”, 100%的学校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中职学校非毕业班学生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的政府助学金。
有这样一种气魄,值得钦佩——全市投入10亿元资金对11所职业学校进行了新建或扩建,在全省率先实现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基本到位。
有这样一种荣誉,值得骄傲——市教育局获2011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这是从2007年省教育厅开始对全省设区市教育局开展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以来,我市教育局第四次获“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列全省前茅。
……
过去的5年间,湖州教育步履坚实,走出的每一步都深深烙上了“教育惠民、科学发展”的印迹,走出了一条以理念带动行动,用行动促进实践,再用实践提升理念的良性发展之路。
优化——孩子上学条件好了
安吉高禹南北湖小学的校园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新铺好的塑胶跑道,或欢快奔跑,或打起了“虎跳”,玩累了就索性横七竖八地躺在塑胶跑道上,笑得特别灿烂。
与此同时,中小学生接送车工程正在全市如火如荼地推进。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生接送车辆913辆,接送学生46392名。今年,各级政府将加大投入,新增和更新中小学生接送车280辆。中小学生接送车“德清模式”位列2011年度浙江省“十大民生工程”之首。
从新跑道、新桌椅,到新校舍、新校车,再到体育场馆面积、实验室面积、生均图书藏量等不断提高,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无不得益于全市大手笔的教育投入。“教育优先发展,就要加大投入、舍得花钱,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教育。”市委、市政府的决心掷地有声。2007年至2011年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共190.64亿元,人均教育经费从2007年的1097元增加到2011年的1774元。
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学校“三进工程”,截至2011年底,全面完成多媒体进普通教室、塑胶运动场进乡(镇)学校、电脑和空调器进教师办公室的“三进”工程。
到2011年,全市96%以上学校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达到省定Ⅱ类以上配备标准,计算机生机比例达到6.5∶1,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1。全市98%以上学校建立校园网并与湖州城域网连通,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这,是教育优先发展最好的注脚,是教育科学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发展——各类教育精彩纷呈
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
全市将深入实施教育和人才强市战略作为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协调为主,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五年来,各类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学前教育在发展中加强。全市实现乡镇等级中心幼儿园全覆盖,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2%。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
——义务教育在巩固中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和“三残”儿童入学率均达到省均以上水平,主要质量指标均高于省均水平。截至2011年,安吉县、南浔区、德清县创建成为省级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试点示范县(区);共创建74所省体育、艺术特色学校。
——高中教育在普及中优化。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11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8.32%,其中优质高中教育招生比例达到85%以上;全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本科总上线率达到59.04%,连续12年居省前茅。全市18至22周岁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8.92%。
——特殊教育在开拓中进取。截至2010年,三县均成立了培智学校,全市共建有5所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每县建有一所培智学校。 2011年,湖州市聋哑学校和衣裳街学校异地兴建工程启动。
——职成教育在开放中激活。率先实现中职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到位,目前,全市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6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7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技师学院)2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共建成省级以上实训基地24个,省级示范专业29个。至2011年,全市共有省级示范性成校28所。 2011年,全市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总量达到46.39万人次。
——高等教育在扩展中突破。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形成初具规模的、类型比较完整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办学水平显著提高,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 2011年10月,湖州师院成功获得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点。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中期检查和第二轮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五年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回应群众的期盼,是湖州实现今日辉煌、描绘未来蓝图的动力和源泉。
均衡——快乐共享同一蓝天
“上学不交钱”,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然而, 2008年在湖州大地上实现了。
2006年秋季,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杂费。 2008年春季开学,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免收教科书费,各县区所属学校和市直学校减免符合条件的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借读费。 2011年,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免除杂费5472.93万元,享受人数为50.25万人次;春秋两学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金额为5618.84万元,享受人数50.34万人。
同时,全市继续深入实施以“助学教育券”为主体的“农村中小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发放给中职学校非毕业班学生的政府助学金,开展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助学活动……一项项惠民举措,见证着湖州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坚实足迹。
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显然已不满足于“上得起学”,他们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企盼与日俱增。面对这些,教育何去何从?答案是改革!唯有改革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市全面统筹城乡教育管理,形成了城乡一体、规模适度、质效较高的学校格局。继全市三县二区、 60个乡镇在全省率先实现省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乡)双覆盖之后,截至2011年,全市又有41个乡镇创建成为“市示范性教育强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8.3%;有36个乡镇获得“市学前教育先进乡镇”称号,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0%。
同时,推出又一力举——名校集团化,加快实现全市优质教育区域性覆盖。到2011年,全市义务教育名校教育集团已达13个,共有成员单位32个;已有159所城乡义务教育段学校加入60个互助共同体(或教育联盟)。
从“有书读”到“读好书”,湖州教育的发展像不断提速的列车。在速度和效率背后,各级党委、政府正在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推进教育公平作为一项持之以恒的战略举措。
创新——迸发教育无限活力
长兴县方岩村小浦小学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但却拥有戏剧、舞蹈、书法、篆刻等10多个学生团队,其中的“小京班”更是名扬省内外。孩子们通过自由选择参与其中,快乐活动,快乐成长。
和小浦小学一样,全市各中小学校在保证课堂主渠道的同时,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打造了一大批的德育、体育等特色示范学校,让学生们多了全面发展的平台,充分张扬个性,积极成长。
从关注学科成绩,到关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湖州教育在过去几年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随之而来的是无限增强的教育发展活力。
高中学校积极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从打造“本土化”专家团队,培养实施新课程的领路人,到实施高中新课程培训、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新高考选类、走班教学等一系列新课改举措,赢得了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 2011年,全市大力加强普通高中特色学科建设,分别在湖州中学等7所学校建立了高中各学科的特色学科基地。在全市普通高中开展新课程选修课程建设,选定了5所学校作为省级试点学校。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创新。 5年中,湖州教育改革深化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创新在各类教育领域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中职和成人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市审时度势,从“六大举措”架起人才培养立交桥,到“十大模式”零距离对接企业,再到实施“五大工程”,加快职业与成人教育内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截至目前,浙江信息工程学校、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和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3所学校成功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开局——向教育现代化迈进
精彩开局的 2011,惠民教育的2011——这是每一个关注湖州、关注湖州教育的人在回眸凝望2011年度时,心中涌动的最真实而饱满的情愫。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于去年初召开,颁布了《湖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提出“到2015年前,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前,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市教育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跨入了新的时代,迈上了新的征程。
蓝图已绘就,落实是关键。
全市教育系统一心一意促改革、凝心聚力谋发展,全面启动了“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名校集团化工程”、“普通高中特色学科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内涵提升工程”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等配套改革工程。
这一年,湖州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步伐铿锵有力:全市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2%,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和“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省均以上水平,主要质量指标均高于省均水平;全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本科总上线率达到59.04%,连续12年居省前茅。
这一年,我们看到湖州教育迎来精彩开局,一系列的教育惠民措施正在落到实处,孩子们“读好书”的愿望正在加快实现,《湖州教育规划纲要》绘制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蓝图正在付诸现实。
我们的目标
到2015年前,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到2020年前,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建立更加完备的教育体系。到2015年,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的布局、层次、类型结构趋向合理,农村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明显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和高等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到2015年,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9%,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提供更全面的优质教育。教师整体素质明显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多样,教育内容、方法、手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更广泛的公平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教育资助制度,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到2015年,标准化中小学校比例达到85%,等级幼儿园比例达到85%。
——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建成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湖州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师生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升。
——健全更加多元开放的教育体制和机制。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学校自主办学、政府依法管理的机制趋于健全。教育对内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