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头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践行党代会精神 开创发展新局面  >  文字头条
创新思路 关爱生命 安全发展
发布时间:2012-02-17 13:04 信息来源:湖州日报 字体:【

    编者按: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自2005年成立以来,湖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创新思路、励精图治,积极推进我市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过去的五年,全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反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建机制、抓基础,攻难点、扬特色,每每站在更新、更高的起点不断向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落实,监管体系日臻完善,法治秩序逐步成型,全民意识不断提高,安全形势实现了稳定好转,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贡献。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在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取得良好开端的引导下,前方又亮起更高更亮的灯盏。全市安监人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必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勇前行。

 

    2007年以来,我市安监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成功落实了奥运、建国60周年、世博等重大安保活动,抗击了08雪灾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冲击,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落实,监管体系日臻完善,法治秩序逐步成型,全民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稳定好转。

 

    2011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1271起,死亡397人,直接经济损失2460.56万元,与2006年相比,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54%、 26.62%和34.12%;这是我市各类事故“三项指标”连续六年实现“负增长”。全市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三项相对指标分别下降63.38%、 27.86%、 40.55%。市安监局先后被国家安监总局评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单位;被国家安监总局等七部委评为2011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优秀单位;被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浙江省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先进单位;湖州市安监系统在全省10个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系统政风行风评价排名中,在全省安监系统名列第二。

 

重创新全国首推乡镇公共安全监管新模式

 

“‘一中心六站’的探索、覆盖,加强了乡镇公共安全监管工作的组织建设,将公共安全监管工作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到人,使市、区主管部门的公共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市长马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对“一中心六站”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一中心六站’模式整合了资源、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执政绩效。”据了解,“上面看不见、管得着,下面看得见、管不着”,这一直是农村公共安全监管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 2007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将乡镇公共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作为“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充分调研和倾听民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乡镇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中心的重大决策。

 

    2007年,我市在吴兴区、南浔区率先探索建立了“一中心六站”,乡镇公共安全监管中心一个口子全面履行辖区内公共安全监管职能,分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环境保护、消费维权等六站。经过2008年一年的试点运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将两区的乡镇公共安全监管创新模式向其他县区全面推开,至2009年6月底,全市7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都建立了公共安全监管中心,共配备工作人员1209人,村(社区)的公共安全信息员配备率达到了100%,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格局。这一创新做法,不仅得到了国家级、省级媒体的肯定,更是得到了省政府吕祖善原省长、金德水原副省长、毛光烈副省长的重要批示。去年8月份,市委、市政府以《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配套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办法》,《办法》明确了在乡镇(街道)职能中增加公共安全监管职责,在乡镇(街道)独立设置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并确定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一中心六站”的设立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举措,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用人“统分结合、多员合一”、运作“条块结合、权责统一”、监管“软硬结合,标准统一”、培训“点面结合、知行统一”、考核“奖惩结合、规范统一”的五个工作机制,基层安全监管力量不断壮大,实现了安全监管由事后弥补向源头防控转变,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抓关键

 

  全省率先推动“标准化”、“诚信”机制融合发展

 

    2011年我市矿山事故死亡4人,而在2005年这个数字还是惊人的37人,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我市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诚信管理等一系列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工作密不可分。据了解,自2007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湖州市水泥、冶金、造纸、竹制品、印染、船舶修造、木地板等7个行业的市级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标准;出台了全国首个《露天矿山采场外安全规程》;在实现规上企业“三基”工作全覆盖后,研究推行了规下小企业实施“三基”工作办法,进一步丰富了安全标准办法。市政府出台了《湖州市区安全标准化企业以奖代补实施意见》,已对矿山、危化、机械等行业190家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落实了以奖代补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3家矿山企业,167家危化企业,306家规上综合类企业达标,分别占相关行业企业总数的53%,68.44%,15.79%;全市7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全部通过省级标准化达标验收,湖州市是全省唯一全部通过二级标准化达标的地市。

 

    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企业安全发展、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为推动企业诚信管理,在出台《湖州市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制度(试行)》的基础上,我市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水泥、印染、机械等5个行业开展了主体责任落实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2010年,安吉县在全市率先试点开展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 2011年,市政府又出台了《湖州市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指导意见》,明确由安监、经贸、财政、国土等14个部门联动,将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情况与审批、资金、信贷、供地等挂钩,促使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目前,全市三县两区都已出台了辖区内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暂行办法。据统计,全市共有64个乡镇1679家企业已全面完成安全诚信管理申请评定工作。

 

    近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诚信机制建设的通知》,实行企业安全标准化与诚信管理“同步创建,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同步管理”。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指导,注重工作效果。在统筹推进两项工作时,要按照“一次考评,两项结果认定”的工作方式,严格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等级评估,在企业标准化创建达标的同时,进行企业诚信管理评定。

 

严执法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全省地市执牛耳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安监部门健全和完善“一纵一横”安全执法网,做好执法先送法、处罚先教育、监察先服务的“三先”举措,寓服务于执法之中,执法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仅去年一年,全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就检查了企业4279家,发出整改通知书861份,立案查处500起。在去年的全省安全监管局长会议上,就行政执法工作湖州专门作经验介绍。

 

    在横向网络建设中,与劳动、卫生、工商、城管等部门建立了企业工伤事故信息互通、“孔明灯”联合监管等机制,建立健全了与公安、建设、交通、质监、消防、文广新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

 

    在纵向网络建设中,安监部门逐步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执法队伍建设,实行乡镇简易程序委托和建议处罚的执法监督,出台了《关于委托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委托执法的程序和规范, 2007年以来,全市已有75个乡镇实施委托,执法案件205件,乡镇建议处罚案件359件。

 

    与此同时,市安监局在全省安监系统率先制定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告诫、约谈、回访、曝光“四项制度”,实行柔性执法,2007年以来,对发生过事故的建筑施工、矿山等106家企业的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约谈,对328家企业轻微违法行为进行了告诫,对201家省、市、县区重点隐患单位整改工作进行了回访。 2007年以来,全市工矿商贸领域行政执法共检查企业20100余家次,发出整改通知书3952份,责令停产停业整顿635家次,立案查处3047起。

 

    而在隐患排查整治方面,2007年以来,市安监部门结合安全生产许可准入,把握难点重点,不断深化“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和“三查四促两确保”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各类专项整治活动。 2007年来共挂牌省、市级重大隐患259家(处),整改完成率为100%。2011年,全市矿山、危化、机械、交通、旅游、建设工程等重点行业领域共排查治理隐患单位50116家,排查出重大事故隐患数53项,都已落实整治目标、资金、人员、时限和应急措施,突出抓好41家(处)省、市级挂牌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工作,截至目前,11家省级重大隐患已全部完成整改,共投入整改资金960万元;30家市级重大隐患已全部完成整改,共投入整改资金183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