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头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践行党代会精神 开创发展新局面  >  文字头条
南太湖畔崛起“百万亩现代农庄”
发布时间:2012-02-20 11:28 信息来源:湖州日报 字体:【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初春的湖州,田野里油菜碧绿麦苗茁壮,畜牧场猪欢鸡奔羊儿乐,池塘漾荡鱼跃虾跳,设施大棚瓜果飘香,好一派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现代农业魅力大,幸福农家笑开心,一年又一年,年年好年成。

 

    回眸过去的五年,是湖州现代农业谱写辉煌篇章的五年。

 

    湖州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按照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可持续的要求,深入实施“810工程”、“4612行动计划”和“4231”产业培育计划,全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着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克服了一个个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达到两位数,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2年1月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成果转化应用硕果累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市农业按照“建设大平台、培育大产业”的要求,近年来广泛与浙大、中科院和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一边借智借脑,培育和不断增强湖州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一边通过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农业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先后共建设了浙江南太湖农业高科技园区和浙江大学 (长兴)农业高科技园区,以及浙江大学湖州市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中科院湖州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同时,全力培育10大主导产业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其中渔业和蚕桑两个平台成为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与省淡水所合作共建的罗氏沼虾遗传育种中心成为国家级重大平台。企业研发中心如雨后春笋,到目前,全市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累计达到123家,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58个,其中浙江久盛地板有限公司建立了行业内唯一一家院士工作站,湖州众旺禽业有限公司建立了全省首家农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农业科技攻关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全市农业共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225项,获得技术专利等科技成果6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7项。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围绕十大主导产业,我市农业与浙大合作,国内首创“1+1+n”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组建了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十大产业联盟。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累计组织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40万人次,农业标准化推广面积达到277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和家禽良种覆盖率95%以上,主要产业适用技术覆盖率90%以上。

 

现代农业基础不断夯实 产业结构布局日趋优化

 

    各种先进的生产要素的集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决条件。近年来,我市农业通过不断加大农业投入,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全力推动各种农业生产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推动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和区域经济结构布局优化。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桑茶鱼“三老”改造,累计建成标准鱼塘21万余亩,规模蚕桑小区约17万亩,现代茶园21万亩。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到目前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2多万千瓦,稻麦机耕率95.51%、机收率95.6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5.21%。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13.5万亩,油菜机收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名优茶机制率达到98%。

 

    农业“两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到2011年年底,全市共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84个,现代农业园区产业区块21.36万亩,其中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0个特色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并命名;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25.82万亩。

 

    生态农业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我市农业结合生态家园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百千工程”实施,“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进农业节能减排。规模畜禽场排泄物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市10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全部完成,并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9个;特种水产多品种混养技术、种养轮作高效生态生产模式等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积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推进,环太湖流域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补助县已覆盖全市,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55万亩,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建立了万亩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区49个,实施面积68万亩,年推广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125万亩,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8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到68.3%;太阳能光电光热应用技术累计受益农户11.53万户,每年可节标煤约3万吨以上。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通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相继实施了“161”产业提升工程和“4231”产业培育计划,我市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与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33:67调整到2011年的19:81。

 

    种植业结构渐趋合理,粮油、蚕桑、蔬菜生产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单产量年年丰收;设施蔬菜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达到蔬菜生产面积的20%左右,其中长兴县林城设施蔬菜标准园成为湖州市首个“全国蔬菜标准园”;茶叶、水果产业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中有增。养殖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业面积和产量年年有增,其中特种水产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67.54%,基本形成了以龟鳖、虾蟹、肉食性鱼类为主的名优特水产养殖格局;畜牧业区域优化布局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生产已占主导地位,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79.9%、 90.3%和100%。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达到10个,其中安吉中南百草园、吴兴移沿山生态农庄被列入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680万人次,营业收入总额7.3亿元。

 

产业经营水平快速提升 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市农业以土地流转为抓手,通过推动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和区域经济结构布局优化,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产业化经营水平整体提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南浔区菱湖镇陈邑村和安吉县溪龙乡分别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示范镇,吴兴区南太湖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基地。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全市五个县区先后分别建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指导中心,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市共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04家,累计流转土地94.91万亩左右,占全市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53.17%,规模化经营能力明显增强,为新型主体的引进和发展规模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通过积极实施“强龙兴农”战略,积极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全市有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1322家,年销售收入361.2亿元,(其中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5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带动农户近50万户,建立或联结基地400多万亩,农产品订单生产金额达到62亿元。全面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创新与规范发展,进一步增强主体竞争能力。到2011年底,全市共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53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79家),入社社员4万户,带动农户23万户,联结基地100万亩,同时其它各类规模经营组织 (大户)蓬勃崛起,数量达到7000家,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重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产品营销大户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绩显著。我市农业通过不断完善和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到目前为止,全市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3个,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277万亩,农业标准化应用覆盖率80%以上;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230万亩,比“十五”期末增长1倍左右;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48只、绿色食品179只,有机食品80只,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3.8倍、 6.1倍和4.2倍。 2011年省抽检我市农畜产品合格率达到99.12%以上,在全省各地市继续名列前茅。

 

    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我市农业通过农业品牌战略实施和不断推进,培育了“安吉白茶”、“清溪”花鳖,“中味”调味品,“显圣”大米等一大批在国内富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地方和产业农业品牌。到2011年年底,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累计达到1783件,比“十五”期末增加近一倍,其中省级以上著名(驰名)商标以上商标90件、省级以上农业类名牌产品55只。 2011年,全市供沪杭等城市农产品超过70亿元,农产品自营出口7亿美元。

 

    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夯得实,产业发达、特色优势明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走在前列,这些都是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基础。金字招牌需要不断磨砺才会始终金光闪闪,打造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样板,又将极大地推动湖州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进一步凸显、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对湖州现代农业走在前列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我市农业将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统筹强基、科技提升、保供增收、走在前列”的总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建设。到2015年,我市将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0万亩,初步形成三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十大现代农业综合园的“三带六区十园”湖州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农牧渔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15亿元,年增长5%,其中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超180亿元,占农牧渔业总产值的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1400元,年均增长(含价格指数) 12.80%。努力把湖州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