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报道 | > 践行党代会精神 开创发展新局面 | > 文字头条 |
“平安湖州”是一张名片,是交给人民群众的一份满意“答卷”。五年弹指一挥间,平安和谐与我们相随,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从健全网格、规范队伍,创新方式入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湖州特色的平安创建新路子,为建设“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一天一天抓,一分一分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市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平安县(区)连续4年实现了“满堂红”,“平安湖州”实现了“四连冠”,今年有望获得“五连冠”。省统计局数据显示, 5年来市民对我市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居全省前列。 2011年,我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83%,高于全省平均0.75个百分点。回顾“平安湖州”创建工作,每一项工作平凡踏实,每一步足迹清晰可见。
从平安家庭到平安社区、从平安企业到平安乡镇,五年来,我市开展了以平安家庭、平安校园等内容的“十六大平安细胞”创建,出台了《“平安细胞”创建管理办法》,不断拓展“平安细胞”的创建内涵,扩大“平安细胞”的分布,实现基层平安创建全覆盖。现在的“平安细胞”向各个角落广泛渗透,“平安细胞”衍生的平安效应越来越广。
自2007年开始,我市大力开展一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以各行业、各领域的“小平安”实现全市的“大平安”。“平安建设的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通过开展“平安细胞”创建活动,孕育小“平安细胞”,构筑大平安基础,调动各方参与平安创建,形成了平安建设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先后开展了平安知识竞赛、平安创建公益广告语征集等集中宣传活动;每年评比表彰“100个平安创建示范单位”和“100名平安湖州守护者”;“平安是福”书画摄影大赛、作品展、“送福进万家”、“平安就在您身边”等系列宣传活动的开展,让群众对平安创建的知晓率大幅度提升,进一步引导公众参与,营造平安创建共建共享氛围。
目前,全市已开展16项平安创建活动,推动“平安湖州”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平安创建与法治建设总是形影相随。法治建设,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更加平安。五年来,全市近千名市管领导干部参加学法用法考试,完成了市级机关公务员集中法制轮训;全市顺利完成“五五”普法验收,全面启动“六五”普法;深入实施农村普法“131”培育工程和社区普法“八个一”工程,开设了普法大讲堂;首创“六步创建法”,经验广泛推广。
基层基础建设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五年来,全市政法机关以“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加强基层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检察室等政法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了乡镇直派司法所66个,检察室6个,实现各县区直属司法所全覆盖。突出乡镇(街道)的“两中心一协会”建设,健全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政法维稳组织网络。
进一步加强综治中心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示范综治工作中心”和“示范综治工作站(室)”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省级示范综治中心5家,规划市级示范中心30家,带动推进村、居、企、校的综治工作站(室)建设,开通运行了“浙江省基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充实基层政法力量,选派政法后备干部下派重点乡镇担任副书记,选派优秀政法干警兼任“平安建设指导员”。精心部署“六五”普法,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全市1049个村全部开展创建,创建面达100%。平安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平安志愿者人数突破2万人。
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立完善乡镇(街道)综治维稳机制,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动、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主力军和基础性作用,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保持在96%以上。同时,组织市、县、区、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参加全市性实情、实兵、实装、实战联合处置演练。加强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等内部场所监管,确保监管场所安全。加强政法党委建设工作延伸,完成市法学会和市律师协会的换届工作,湖州监狱顺利搬迁新址,劳教所扩容迁建正在加快进行。
良好的社会治安,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五年来,我市各级政法部门在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和各类矛盾多发的形势下,保持全市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按照“警务围绕民意转、民警围绕百姓转、机关围绕基层转”的要求,公安系统积极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模式,努力把“第一信号”转化为第一行动,真正做到让民意领跑警务、让警务保障民生。连续开展社会治安“春季攻势”、“一打三整治”和重点区域整治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侵财产犯罪,命案连续三年下降,去年所发27起命案全部告破,破案率为100%;组织开展失踪人口排查专项行动,共查实、找回、解救各类失踪人员600多人;深入开展命案侦破、打黑除恶、“清网” 、“打四黑除四害” 、“亮剑”等专项行动,破获刑事案件5万多起。
全面推进《湖州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探索群防群治有效途径和方法,完善街面巡警、社区群防、视频监控、卡点截堵、区域警务协作、虚拟社会防控“六网设防、一体运作”机制,不断提升动态条件下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效能。全面推广“城区专业化、农村社会化”视频监控互联网管理模式,新增治安视频监控点150个,新增高清卡口21个,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110应急社会联动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开展社会治安短信预警,全市发布防范宣传短信1100万余条,社会治安总体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全市政法部门充分发挥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市委政法委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优先、基层优先”的要求,全面探索,牵头制定了“大调解”工作体系、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设等实施办法,整体规划、部署推进了安吉县以及全市10个乡镇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
围绕“一县(区)一品”基础战略,总结梳理了86个具有湖州特色、富有实践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呈现出德清县“平安细胞工程”,长兴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安吉县的“三四五”信访代理制,吴兴区的“一线三化”工作法,南浔区“十五分钟维稳服务圈”等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做法和经验,形成了“村居有特色、乡镇有亮点、部门有经验、县(区)有品牌”的工作格局,编印成了《“三项重点工作”在湖州》一书。
围绕管理与创新,我市完善了“大调解”工作体系,规范了法院“诉前调解中心”,建立驻法庭、派出所、交警大(中)队“人民调解室”,健全行业性调解和仲裁组织。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建立新居民事务管理机构,实行新居民登记制度,研究出台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新居民延伸覆盖的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建立安置帮教基地。积极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采取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做法,推动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工作向常态化、社会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全部政法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和保障。五年来,在全体政法干警中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和“忠诚、为民、公证、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全面提升政法队伍素质能力。
注重领导干部政治轮训,精心组织了全市政法系统领导干部读书会和建设“平安湖州”研讨班,不断提高政法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升政法干警的技能培训,结合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分层次分类培训,推行“轮训轮值、战训合一”的训练模式,增强政法干警运用法律政策、群众工作、信息化实战应用、突发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的能力。
坚持执法为民,完善百名政法干警联系百村、警民恳谈会、警营开放日、开门大走访、一村一法律顾问等有效做法,完善诉调对接、执行联动机制,做好民意收集等工作,组织广大政法干警深入走访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在实践中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交朋友,提升工作能力。
坚持从严治警,严格落实,市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法队伍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上,制定出台了《政法队伍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十条诫令》、《关于相互通报涉及政法干部信访问题的规定》,深入推进政务、检务、审务、警务、狱务公开,打造“阳光司法”,完善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着力推行行风评议制度,设立投诉电话和违法违纪举报信箱,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社会监督体系。
大力弘扬政法队伍先进,树立起在全国全省都叫得响、有影响的王法金、贾建平、吴美丽、沈金汝等典型同时,又推出了马长林、徐山等一批新典型,形成政法队伍的“群英现象”,连续10届开展了“人民满意政法单位”,“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的评比表彰,编印了《湖州政法群英谱》,政法队伍的形象进一步好转,人民群众对政法干警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