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企联动 助推产业发展
——“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典型案例(十九)
练市镇朱家兜村是一个以粮食及蚕桑业为主的产业村,全村桑园面积1100亩,年饲养蚕种4985张,蚕茧收入748万元,人均养蚕收入4452元,占农业总收入60%以上。长期以来种桑养蚕是该村大多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但近年来随着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养蚕业发展受到新的挑战,收入持续下降,蚕农收入增长面临新的困难。因此,如何综合开发利用,拓宽产业途径,提高蚕桑养殖附加值,增强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保持蚕桑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不变是该村当前亟须解决的主要难题。
针对朱家兜村面临的实际困难,市农业局以开展“百村千户大走访、调研破难助推项目、五送服务进农家、实用技术大培训、农资市场大检查”等五项重点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进村入户”大服务大走访行动为契机,由市局领导牵头组织该局下属的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党员、专家多次进村调研座谈,就稳定蚕业经济收入、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共同探索蚕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子,有效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助推农村产业发展。
为帮助朱家兜村走出传统单一的养蚕模式,延长产业链,市经济作物经济推广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智力资源,主动牵线湖州柳荫生物有限公司与日本生产厂商合作开发蚕桑新产品,并促成朱家兜蚕桑专业合作组织与该公司长期合作。利用与朱家兜专业合作社联建的100余亩生态桑园为基地,与柳荫生物有限公司签订了年提供生态桑果20吨、干桑叶10吨用于花青素的提取和茶叶制造的供货合同,实现了社企对接,大幅提高了亩产桑园经济效益。截至目前,朱家兜村蚕桑合作社已向湖州柳荫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桑果10余吨,既帮助企业解决了产品开发原材料紧缺难题,又帮助朱家兜村解决桑果销售困难的燃眉之急。此外,市经济作物经济推广站还积极加强对朱家兜村蚕桑养殖户的技术指导,采取生物治虫等管理措施,确保桑叶出产量,及时满足企业需求。据测算,经社企联姻,每亩桑园产出将从传统的3000元左右提高到6000元以上。 (市农业局)
服务基层解难题 助推发展促转型
——“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典型案例(二十)
市林业局根据“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林业部门实际,扎实开展了“‘进村入企’大走访、全面深化‘三个年’、努力推进‘三争创’”活动,着力破解基层难题,助推林业发展。
强化领导,注重统筹。结合全市林业部门实际和今年各项工作任务,科学谋划、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制订了《市林业局“扎实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全面深化‘三个年’、努力推进‘三争创’”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四个三”行动,部署了“三十•三百”联系服务活动,努力解决林区、林农、林企的实际问题。
科技支撑,服务林农。在大走访活动中,在全市重点开展了合作社经营管理、笋竹及花卉苗木高效栽培等技术培训和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等林业政策法规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各县区林业干部共走访94个行政村、46家企业、2916户林农,培训林农5157人次。通过上门为林农送服务、送技术,有力助推了林业发展。今年全市竹笋产量达到了4.47万吨,产值6.4亿元,花卉苗木销售额11.98亿元,新增林地流转面积0.86万亩,新增林权抵押贷款6921万元。
助推发展,服务林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贴息贷款”项目,如南浔区农林局协助世友等7家林业企业申报林业贴息贷款项目7个,合计贷款金额1.5亿元。组织18家林企参与“浙江笋竹产品华北行”等展示推介活动,为企业搭建展销平台。深入开展“解难题”专项调研活动,配合省林业厅赴长兴县开展了“改善发展环境”专题调研。截至目前,各县区林业局已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26个。
搭建平台,服务林区。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林业干部专长,加大服务指导力度,促进林区和谐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全市现代林业园区共投入建设资金8490万元,新建扩建面积900亩,建成园区道路15.7公里,渠道1.6公里,节水管道7.4公里。全市建成生态高效竹林基地1.2万亩,增加花卉苗木基地0.5万亩,建成省级森林食品基地5个,超前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各项造林任务。 (市林业局)
围绕“三零”目标
扎实推进“两排查一促进”专项活动
——“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典型案例(二十一)
根据省、市“两排查一促进”专项活动要求,市司法局从2月起在全市开展了社会矛盾纠纷和影响安全稳定因素大排查、大化解、大稳控专项行动,全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近日,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玲慧在《市司法局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和影响安全稳定因素“大排查、大化解、大稳控”专项行动》专报信息上作出重要批示:“做得非常好!维稳做得好,关键是情况明,信息准,化解调解在初期。开展排查工作就是化解稳控的前道工作,是基础工作。望再接再厉,再作贡献,再出成效。”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共排查重大矛盾纠纷89件,重点监管帮教对象51人,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9169件,调处成功率达97.7%。
一是大排查零遗漏。组织经常性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基层每月组织经常性排查不少于一次,有针对性地对重点时节、重点部位、重点对象、重点目标、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要活动的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开展集中性拉网式排查。充分发挥专群结合优势,调集司法所、调委会、调解员、老娘舅等力量,全方位、不间断进行排摸分析,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梳理和分析研判,县区于每月19日按时将经筛选分析后的重大民间纠纷和矛盾隐患排查表如期上报,做到下情上达,信息灵通,措施有力。
二是大化解零隐患。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主力军基础性作用,能够及时化解的予以及时化解,不能及时化解要限定化解时限,努力把矛盾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涉及跨管辖、跨区域、跨行业的矛盾纠纷,上级有关部门及时介入,适时提供指导、实时掌握动态;针对重大、疑难或涉及政策的重大矛盾纠纷,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建立包案化解稳控小组,落实分管领导及责任人,全过程掌握进展情况。
三是大稳控零脱管。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监所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认真做好重点对象教育引导、行为稳控等工作,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做到小矛盾不出村居、大矛盾不出乡镇街道、群体性矛盾不出县区。凡属于有过滋事闹事行为、有挑头闹事苗头的重点人员,逐一落实防控措施,建立请示报告和值班值守制度,完善应急处置预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 (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