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报道 | > 深入推进“八大专项行动” | > 活动简报 |
【编者按】:扎实工作作风的着力点在哪里?着力点在创新服务举措、构建服务体系、提升有效服务上;有效服务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评判标准是是否惠民利民,让广大群众满意。现将德清县推行的“便民36条”工作法予以刊发,供各地各单位学习借鉴。
便民服务面对面情系群众心贴心
——德清县推行“便民36条”切实转变基层干部作风
德清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全面推行以“政策宣讲、科技帮带、文明倡导、纠纷调处、网格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便民36条”,为全县机关作风转变夯实了坚实的基础。试点单位禹越镇的具体开展情况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实施政策宣讲“便民7条”,把作风转变落实到惠民上。通过特色期刊宣传、平台信息公开、及时提供预警、灾害情况发布、宣传网络维护、远教站点点播和网络微博互动等7项服务,直接把政策、信息送到村组院落、田间地头。一是政策宣讲面对面。以《崛起禹越》快报为载体,及时刊登重大时事、支农惠农政策,免费发放到户。如去年家电下乡政策临近结束时,通过发放小贴士,让许多有需求的农户及时享受到了优惠政策。二是信息发布全覆盖。利用电子信息发布终端、室外气象显示屏、远教站点、农民信箱、公开栏等平台,将实用技术、治安防控、创业用工、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发送,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便民信息发布网络。三是咨询服务零距离。开通禹越先锋微博、中国·德清互动专版等网络平台,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回复解答群众诉求和疑惑。
(二)实施科技帮带“便民7条”,把作风转变落实到富民上。通过农民专家指导、科学技术培训、创业贷款帮扶、党员创业帮带、土地流转协调、创业资金补助和产业政策帮带等7项服务,切实解决农户缺技术、缺销路、缺资金等难题,为农户创业致富提供帮扶。一是设点定人,提供立体科技服务。各行政村分别设立农村劳动力培训点,选派“农民专家”和农技人员,利用农休时间开展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发挥村干部就近就便优势,明确每人帮带不少于10户,实现技术帮扶“全覆盖”。二是资金支持,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在各村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农民创业小额贷款申请点,落实专人做好贷款申请、审核和发放工作。2012年,全镇发放创业贷款卡28张,发放贷款224万元。同时,为农业专业合作社、休闲旅游等项目提供资金补助,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三是结对帮带,提供产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组织各村党员创业中心户与有创业需求的农户结队,帮助其顺利创业。目前,全镇有党员创业中心户52家,结对帮扶带动农户1045户。
(三)实施文明倡导“便民8条”,把作风转变落实到乐民上。通过和美乡风宣传、文明出行倡导、阳光计生推广、农家书屋覆盖、文体器材维护、文化娱乐组织、农村环境保洁和春泥计划辅导等8项服务,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一是倡导文明乡风。整合镇村党员干部、农村“五老”人员、回乡大学生等资源,建立宣讲员、劝导员、辅导员等队伍,定期开展乡风文明、阳光计生、春泥计划、倡廉助廉等宣传教育服务,带动村民讲文明、树新风。二是构筑文化阵地。在各村建立农家书屋,设置读书读报点,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工作日全天开放。完善乡村大舞台、体育健身路径、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硬件设施,明确专人做好维护工作,确保文体活动顺利开展。三是开展文娱活动。积极推行送电影、送演出、送文化活动,定期组织农民运动会、老年人运动比赛、劳动技能比武等,提高群众文化娱乐水平。今年以来,全镇已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8场,参与群众达2100人次。
(四)开展纠纷调处“便民7条”,把作风转变落实到安民上。通过“法制村官(经理)”、夜访农户、警务广场、警民联调、党代表接待、信访代理和民情调处等7项服务,抓好源头控制和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法制村官”驻村调处。抽调镇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工作人员驻村担任“法制村官”,每周驻村办公不少于2天,重点围绕拆迁征地、工伤事故认定、邻里纠纷等开展信访代理、纠纷调处,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平安创建目标。二是“五夜行动”力解难题。严格落实镇干部24小时住夜值班制度,除值班室安排1名干部留守外,其他干部由联村领导统一安排夜学、夜访、夜谈、夜议、夜办等活动。今年以来,全镇镇村两级干部利用值班、值夜时间,共走访农户7800余户,为群众解决困难121件,化解矛盾纠纷13件。三是“民情恳谈”源头化解。党员干部通过百姓留声室、党代表接待日等,定期开展恳谈活动,在重要时段增加恳谈次数,与群众实行“零距离”恳谈,做到“倾听民情到组、联系群众到户”。如在余杭老320国道至申嘉湖杭高速连接线的征地拆迁工作中,由于“民情恳谈”深入细致,提前完成了拆迁任务。
(五)实施网格管理“便民7条”,把作风转变落实到助民上。通过三级网格、便民中心、水电通讯维护、扶贫帮困结对、社情民意诉求、党员组长联系、新居民管理等7项服务,以网格服务团队形式,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一是健全网格服务。制定完善镇机关干部联村制度,通过网格组团深入村组、深入农户,开展各项服务。如在近期H7N9禽流感疫情防治工作中,镇村干部分赴联系网格发放卫生小常识,宣传预防禽流感注意事项。二是提供全程代办。为农户代办建房上报审批、计划生育上报审批、身份证手续办理领发、个私工商及企业证照代办及年检、户口迁移、殡葬手续等10类民生服务项目,做到群众办事不出村。三是设立服务热线。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开通“百姓110”热线电话,按照“受理服务需求—联系服务人员—及时提供服务”的流程,建立求助快速反应的“10分钟服务圈”。如养殖户老徐因供氧机损坏导致养殖的黑鱼缺氧,拨打求助热线后,机修服务人员立刻到位组织抢修,为村民挽回损失。
二、初步成效
(一)服务重心下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镇村干部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懒、庸、散、慢”现象逐步消除,出现了“三愿一发展”的新气象,即干部愿意下村,干部愿意为群众办事,群众愿意支持配合干部工作,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大计。
(二)掌握社情民意,进一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畅通了全镇各类社情民意上报的渠道,拉近了干群沟通距离,扩大了党务政务信息公开范围,增强了群众的监督力度。自“便民36条”实施以来,无一越级信访、无一越级上访,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完善配套机制,进一步方便基层群众办事。通过建立完善每月例会交流、难题破解、责任落实等工作制度,积极为村民提供民事调解、咨询指南等各类服务,真正实现“信息咨询不出村、创业帮带不出村、文化娱乐不出村、矛盾化·解不出村、群众办事不出村”。
(四)关注民本民生,进一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关注民意、改善民生、办好民事成效明显,自“便民36条”实施以来,全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危桥改造、文化中心建设、卫生院改造等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体育路径、农家书屋、篮球场等文体设施实现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