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长兴县第十一次党代会首次把“工业立县”战略写进了党代会报告,从此开启了长兴人对建设工业强县的不懈追求。
十年来,长兴县依靠干群的群策群力、依靠政企的同心同行,实现了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开展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经济攻坚战。
特别是2012年长兴基于对工业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的科学分析,提出了“冲刺千亿产值,创建工业强县”的目标,明确到2013年要实现工业规上产值破1000亿。两年时间里,围绕千亿目标,长兴人铆足精神抓产业、抓项目、抓平台、抓企业、抓科技,集中精力强调研、强规划、强督查、强考核、强服务,掀起了奋力冲刺千亿的一浪浪热潮。
2013年长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 2000万以上规上企业产值达到1003亿,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500万以上工业产值达到 1200亿;而十年前的2003年长兴工业总产值不到300亿, 2000万以上规上企业产值不到60亿, 500万以上工业产值不到100亿。
长兴在湖州率先进入了全国千亿级工业强县俱乐部,也是全省第16个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的县区。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数字本身的由小变大,更标志着长兴县工业经济总量实现了由小向大的转变、竞争力由弱到强的提升。长兴用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让“工业强县”的梦想照进现实,树起了长兴经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是什么成就了长兴打造千亿产值的工业强县梦想?
战略是前提
十年前长兴县委、县政府把工业立县、工业兴县作为重大战略写入党的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是极具远见和正确的。正是把工业立县确立为第一战略、第一任务和第一目标,才让全县人民充分认识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才让亲商重商的氛围深植长兴大地。
坚持是关键
十年来不管风云变幻,不管换届换人,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工业立县方针,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始终没有懈怠,没有折腾,没有反复,没有换调子。
项目是引擎
从工业小县变成工业大县,说到底,多的是项目,强的是企业。拉动长兴工业腾飞的不仅有以县内企业为主体、以技改提升为主要特色、激活民资的县内项目,更有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引进的大好高项目。
产业是支撑
工业之强,强于产业。以天能、超威为代表的蓄电池产业,以海信惠而浦、康迪电动汽车、汉能光伏等为代表的家电和机械制造业,以南方水泥等为代表的新型建材行业,以桐昆、益南等为代表的现代纺织行业,这些产业夯实了工业强县的基础。
企业家是依靠
之所以工业强县的梦想成真,关键是有一支包括了张天任、周明明等在内的优秀企业家队伍,这支队伍有创新的精神、有无比的勇气、有报效家乡的情怀、有社会责任,他们在成就了自身企业辉煌的同时,也成就了长兴工业强县的梦想。
科技是动力
近些年来,长兴的增长模式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方面有了新进步。长兴狠抓科技创新工作,启动了浙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全国首创科技券、挂牌运营科技银行、举办政产学研合作大会等。 2013年全县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三分之一。
平台是基础
将平台建设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十年前,长兴仅有一个刚刚诞生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十年后,形成了一个国家级开发区(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五个特色工业园(新能源高新园、城东工业园、画溪工业园、城北工业园、煤山工业园)的平台格局。
转型是主线
转型升级是长兴工业十年发展的路径选择。以铁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先后加快推进蓄电池、石粉、耐火、水泥等行业的改造提升,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服务是条件
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入园企业。长兴的乡镇(街道、园区),各职能部门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与企业同心同行、同频共振,对企业的服务始终不断改进、不断优化。
创建工业强县的这一路走来,有许多经验要总结,有许多做法要坚持。规上工业产值破千亿意味着长兴经济从此迈上了一个全新台阶。未来长兴将围绕工业强县建设,积极做强支柱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做响标志产品,打造千亿级工业强县和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力争在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超5000亿。届时,一个县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太湖望县、锦绣长兴”将在太湖的西南岸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