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跑“两会”,每个会议室里代表委员的讨论尤为热烈。
“往年愁冷场,私下里还得联络鼓动,今年一次都没有。 ”“我们组也一样,大家争着发言,应该与这两年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民意导向有关。 ”
电梯里两位政协小组召集人的交谈,让人明白,这个现象的背后不正是民意导向在作用吗?
“《政府工作报告》旗帜鲜明地宣示‘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福祉是最大的政绩’,让我们为之拍案叫好、为之欢欣鼓舞! ”长兴代表团一位代表的话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点赞”。有委员认为,这是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成果、新坐标。
当下,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各项重大举措,“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无不攸关民生。这样的政绩观,百姓双手欢迎。什么是民生?与生存权利有关的需求都是: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依,学有所教……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对劳动者来讲,他的必需品有两种,一种是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一种是维持效率的必需品。它或许无关GDP,却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体现。
去年,橙色的公共自行车已成为湖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背后的故事离不开代表委员的努力。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路网布局,强化城市管理,切实缓解城市行车难的建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市长亲自领办,很快建议变成现实。
“老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多年来,我市坚持每年推出为民办十方面实事,年年办结,老百姓普遍反映的民生难题,不断得到破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晒出了新的民生实事项目,都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城乡治水、大气治理、食品安全、住房保障……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相信湖州人一定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