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14年2月21日长兴县治水治气动员大会以来,该县按照省市要求,以“洁、清、净”为目标,以“让长兴的水秀起来”为主题,坚持“五共五分”,积极推进“五水共治”十大工程,全面落实“河长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4年以来,长兴县先后编制完成县域污水专项规划、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等,对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规划进行修编。同时,在秀水行动和“河长制”方案基础上出台了《让长兴的水秀起来——“五水共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治水“十大工程”为总抓手,制定下发了农村河道清淤、“断头河”治理、城区水系整治、喷水织机整治等专项工作方案,并根据工作方案开展“三集中五攻坚”等专项行动,全面推进落实全县“五水共治”各项工作。
数据显示, 2014年该县实现432条、 1522公里河道保洁全覆盖;完成了全县84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达25038户;以城区水系整治等工作为抓手,深入推进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年完成投资2.2亿元,新建污水管道84.57公里,完成纳管改造区块46个;列入2014年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工程的12家印染企业全部通过市级验收、 6家化工企业通过县级验收;新建成6座中水回用站,全县7.2万台喷水织机废水得到有效治理;淘汰纺织行业落后产能6800万米,治理废弃矿山18座;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后生猪存栏总量8.87万头(低于控制数9.8万头),分别建成生态循环畜牧业示范点8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7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收集点4个。
以河道为阵地——“治养”结合活“血脉”
长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河网密布,水域面积95.3平方公里,约占县域面积1/14。河道与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城市形象的一面镜子。
2008年,长兴县率先在水口乡和夹浦镇试行“河长制”。由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分别担任属地主要河道的河长,各行政村为协管单位,责任到人。也是在这一年,长兴县围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动员全县力量,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清水入湖行动”领导小组,并对四条入湖的主要河流及支流实行“河长”负责制。现如今,长兴县的432条主要河道,共设立了456名“河长”,其中16位县领导直接担任县域内16条县级河道的“河长”。基于历史经验的积累和现实治理的需要,长兴县还将“河长”延伸到组级,实行县、乡、村、组四级“河长”管理模式,管理的网格进一步缩小。
全面实行“河长”制,只是长兴县“治水先治人”的第一步。长兴县将河道治理作为“治污水”的基础工作,坚持按照“河深、连接、流动、岸绿、面洁”的总体治水规划,以河道清淤、河道保洁、“断头河”治理、城区水系治理、示范河道创建等为抓手,举全县之力,化腐朽为神奇,还美丽河道如画秀水,树全市乃至全省标杆。经过整治,纵横交错的河流如网罗密布,水深流静,舒阔清澈,绿荫拂岸,秀美如画。乡村城镇像注入了新鲜血液,变得生机盎然,鲜活灵动。
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循环利用“废”变“宝”
2013年4月,长兴县正式获评“国家节水型县城”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国家节水型县城”称号的获得,不仅得益于该县“政府领导、部门落实、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共同创建”的工作机制的落实和全民节水、惜水、爱水理念的宣传,该县大力推广的中水回用工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水回用工程使该县城区的市政污水百分之百回收利用,成为治污节水协同推进的典型案例。
以长兴丝绸有限公司为例,自从园区内中水回用工程投入使用,该公司300台喷水织机的取水全部来自李家巷污水处理设施中水回用工程,每天使用中水量达到1000吨左右,不仅水质比河水好,取水成本也节省许多,对企业来说是好事。中水回用设施的陆续建成投运,不仅成为长兴县“十二五”期间化学耗氧量、氨氮减排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继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之后,该县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亮点。到2014年底长兴县中水回用项目已达到20个,以21.6万吨/日的回用能力为节水减排和循环经济增添了一道更加亮丽的风景。
2013年8月,长兴县与湖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污泥无害化处理项目进入试运行,县市政环卫处把各大污水厂产生的污泥运往该公司后,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实现污泥100%无害化处理,在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开发的“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支撑下,以往难以处置的污泥,终于实现“烂泥也能扶上墙”。作为治污水的重要后续保障,长兴县将进一步加强污泥产生、输送和处置环节的监管,确保这项变废为宝的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另外,为应对远期规划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二期项目(200吨/日)也在2014年开始筹划并建设,目前已处在安装调试阶段时,建成投运后全县污泥无害化总处理能力将达到400吨/日。
以民生保障为依归——筑起饮水用水生命线
长兴处于杭嘉湖平原,地势低洼,为抵御洪水,需筑堤挡水。筑堤保护后的洼地形成一个独立生产区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称之为“圩”。目前长兴共有大小圩区107个,覆盖了47.3万亩耕地面积,关系到全县34.5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防止河湖水的倒灌,需要筑堤防洪、提水排灌、控制地下水位。今年,长兴县正在全速推进县域内圩区整治及清水入湖等工程,投入超过5亿元,堤防建设标准将提升至20年一遇。其中杭嘉湖长兴平原圩区整治工程,将完成46公里圩堤加高加固,新改建泵站2200千瓦,新改建防洪闸24座,全力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
这些计划实施的项目是长兴县防洪水的重要内容,作为“五水共治”十大工程之一, 2014年全面启动的“防洪能力建设工程”围绕防洪工程建设、防洪非工程建设和防洪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工程建设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230项水毁工程修复、 6座山塘整治、青山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推进泗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以及城市防洪、合溪新港治理一期工程(龙山新区段)等。此外,在防洪管理、预警方面,全县的防洪风险图编制、防汛预警预报系统等工作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为保证广大农村群众喝上清洁卫生的“安全水”,长兴县从2013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全县铺起一张覆盖所有行政村的农村饮水安全网,完成农村安全供水改造提升工程。作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从2013年启动的“让长兴的水秀起来”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专项行动到2014年的“五水共治”,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一直被作为重要工程纳入治水方案。
2013年3月,长兴县按照“全面覆盖、同网同价、优质可靠、保障需求”的供水思路,制定了《长兴县农村安全供水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从2013年到2015年的三年时间内,将投入5亿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完成94个行政村“一户一表”和山泉水改造,并对6座水厂进行扩建,着力解决当前部分农村存在的自来水漏损严重、管网维护不规范、村级经济负担过重、水质水压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加快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到目前为止,长兴已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9万余人,保证他们在喝上水的同时也能喝上放心的水。
以转型升级为目的——壮士断腕换新骨
长兴县拥有十分丰富的石灰石矿产资源,石灰石碳酸钙含量高达98%,是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生产基地之一。
2011年9月,长兴县按照“关闭淘汰一批、重组提升一批”的思路和“规模化、现代化、清洁化、一体化”的要求,全面开展粉体产业专项整治工作,积极打造“中国粉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通过整治,成功重组打造了13家现代化、清洁化的规模企业,包括9家亿千企业和4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重组后的企业均配备负压脉冲除尘系统,粉尘排放量从原来每立方米80毫克以上下降至每立方米30毫克以下;同时,通过从原料开采到平台生产封闭式的一体化建设,减少公路运输环节,减少了空气污染,空气质量大大改善。
在“治厂”的同时,长兴针对石粉厂、矿山、道路运输、航运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利益链的实际,将“治矿、治超、治码头”同步进行,关停无序开采矿山,对保留的矿山实行环境综合整治验收和定量开采,对运输道路实行24小时治超,对码头关闭淘汰一批,保留提升一批,规划新建一批。
2014年,矿山和码头治理不仅是治污水的重要内容,还被列入了“让长兴的城乡美起来”——“锦绣长兴”专项行动。得益于治矿、治码头的大力开展,2014年以来,长兴县主要河道之一的西苕溪水质有了明显改善,悬浮物平均浓度从治理前的 200mg/L降为 2014年的年均值41.8mg/L,下降近80%。
铅蓄电池产业是长兴县支柱产业之一。长兴县于2005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开展蓄电池产业专项整治,先后淘汰159家落后生产企业和320条落后生产线。铅蓄电池专项整治,企业铅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铅污染持续下降,在2007年考核基准年的基础上削减了59.1%,环境持续改善,经过全面监测排查,所有整治企业周边环境质量均符合相关标准。
如今,漫步在长兴的乡村和城区,无论是全省最美乡村水口乡,还是近年建设的“太湖风情”实验示范带,无论是龙山新区老人们晨练的和睦塘,还是城北小区孩子们写作业时窗外的坛家港,失而复得的汩汩清流弥足珍贵,而曾经迷失的过往与忧伤,更让长兴人倍加呵护这份难得的人水情愫,爱水、护水也更主动、更自觉。2015年,五水共治专项行动十大工程将继续在长兴大地上更加深入地开展,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扎实而富有特色的工作的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也将更加深入人心,全面动员、全域整治、全民参与的局面也将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