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播报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2015湖州两会专题报道  >  滚动播报
德清:青山绿水画中游
发布时间:2015-02-09 08:58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编者按:德清依山傍水,西枕天目山麓,东苕溪穿境,北连太湖。宋代诗人葛应龙在《左顾亭记》中写到:“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在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德清曾有武源、临溪等名,字如其名,与水有关。治水,成就了这里的防风传说,与大禹同期的治水英雄防风氏一直受到后人的景仰。
  按照省市“五水共治”的总要求,德清县自2014年2月14日召开“五水共治”推进动员大会以来,全县上下迅速行动,围绕“河里有鱼、河道可游、河水可喝”的目标,通过工业污染全面治、矿山污染重点治、农业面源污染彻底治、城乡污水综合治、河道污染系统治、饮用水源严格治、河长领衔治、部门联动治、社会共同治等九种措施,集中力量打赢了“清水治污”攻坚战,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出了美丽德清建设“升级版”。去年总投入超过40亿元,在市对县“五水共治”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夺得2014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大禹鼎”,全县省级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为优秀,洛舍镇、莫干山镇2个乡镇入选“治水美镇·浙江样本” 50强。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现场会在德清召开,省委书记夏宝龙对德清“五水共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 体现发展之美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德清县以治水为突破口,淘汰落后产能,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走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
  治水必先治矿。采矿在德清县有30多年历史,当地采的石头铺过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当地人开玩笑说:“外国人一下飞机,先踏上的是德清地面。”然而矿石开采与运输污染了水体,东苕溪一度成“黄河”。该县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矿山开采减点控量。依法打击非法开采,取缔无矿山机组,整顿涉矿码头,关闭治污不达标矿山,开展矿车整治,依法实施矿运船舶管控。同时,严格清洁生产,落实清洁运输、河道清淤等工作,重点解决废水、废气、废渣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全县26家矿山企业中,先后对24家矿山企业实施了关闭和停产休整,收回采矿许可证23家,无矿山的加工机组全部取缔。闭矿后,五个工业强镇失去了赖以发展的采矿业,但通过对闭坑矿地综合开发,换来了砂村万亩平整连片的土地,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将落户这里,治水治出了腾笼换鸟的机遇。
  印染、造纸、制革、化工是德清县四大重污染、高能耗行业。该县重点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深化项目评估制度,提高项目环保准入水平,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低小散”企业和四大行业整治力度。目前, 26家低小散企业已铁腕关停, 39家造纸、印染、皮革、化工等四大行业企业整治提升已全部完成。同时,加快推进企业和公共治污设备设施建设,严厉打击企业偷排漏排行为。去年以来,共否决23个“三高一低”项目,对9起涉嫌环境违法行为开展联合侦查,治安拘留1人,刑事拘留14人,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2015年计划开展涉水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关停整治涉水企业463家。
  雷甸镇南横塘河针对本地实际,开展“奋战60天,打赢翻身仗”的治污战,投入800余万元关停周边53家生猪场,河道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水质符合达标标准。这只是该县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缩影。去年该县共减少生猪存栏26.3万头,存栏总量压缩至原来的31%。全面推进温室龟鳖养殖整治,累计拆除温室龟鳖养殖户大棚面积14.7万平方米,完成年初市下达任务的368%。
  一批矿山码头关闭了,一批落后产能淘汰了,一批生猪养殖整治了……进退取舍之间,包含的是对发展与保护的深思,更彰显了德清铁腕治水的决心。
  打造水清岸靓样板线 绘制景色之美
  治水如同治病,等不起慢不得,必须“辨证施治、综合施策”。去年年初,德清县委、县政府围绕“两年明显见效,三年全面改观,五年实现质变”的目标,明确了时间表、项目单、责任人,全力推进河道整治。
  “五水共治,治污先行”。德清县把“清三河”作为治水工作的重头戏,对53条黑河、臭河、垃圾河,运用“空天一体” 3S新技术测绘河道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根据每条河道受污染的不同程度,在认真排查周边污染源、分析水质状况较差成因的基础上,“一河一策”制定治理方案,采取工程性措施与管理性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城镇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企业排污设施改造等措施,综合施策、包干推进、限时整改。
  在“清三河”过程中,该县注重把河道保洁和造景美景相结合、把制度创新和工作推进相结合、把群众智慧和治理河道相结合,达到了清水绕村、河景相映的效果。以开展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契机,加强生态河道修复,充分展现江南水乡风貌,打造一批水净岸美的特色河道;率先实施全县环卫“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管理体制,探索创新了县、乡镇、村、农户及第三方“五位一体”长效运维管理模式,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乡环境治理措施亮点纷呈;出台了《德清县乡镇(开发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和乡镇保证金制度等系列保障制度,护水治水机制日益完善;禹越镇首创生态浮岛治理,通过试点狐尾藻治理水质,河道景观明显变好,东部河网较多的乡镇通过规范水葫芦生长,在杜绝水葫芦泛滥的同时打造出了靓丽的河道风景线。目前,“清三河”工程完成河道垃圾清理11334吨,拆除河边违章103771平方,封堵排污口109个,清淤73.81万方;“十大污染源”整治已完成144个,全县53条黑河、臭河、垃圾河的治理已全部通过县级达标验收。
  作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的首批乡村,乾元镇联合村在实施生态河道治理后,水系综合整治工程被评为全省河道生态建设优秀示范工程,为全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工程,打造出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居环境,村委前的大会堂港,每天都有村民在这里洗衣、淘米,周边群众满意指数不断提升。
  严防死守供水安全屏 创造生活之美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它孕化着自然,彰显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饮用水源保护,再严也不为过。德清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规划、统筹管理、保护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饮用水源,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德清县现有三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分别是对河口水库和东苕溪乾元南段(乾元10万吨水厂备用饮用水源)以及老虎潭水库。其中对河口水库是该县第一大城乡饮用水水源地,被称作全县43万人民的“大水缸”,水质常年维持II类标准,达到直接饮用的标准,日平均供水近20万吨。目前,一张覆盖德清东部地区的供水管网已经铺开。此前,德清已基本完成贯通全县中部地区的供水主干管网建设,配套推进的部分通过乡镇的二级管网任务也顺利完成。据了解,在德清县151个行政村中,从对河口水库引用水源直供的行政村有122个,直供与集中供水相结合的行政村有9个,基本实现了供水受益面的全覆盖。
  其实早在2005年,德清县就把保护饮用水源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来开展,建立对河口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366”防治措施体系,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县财政累计安排补偿资金8691万元,有效保护全县主要河流源头。以铁腕治水的力度加强水源保护区周边产业整改,按照“自愿关停、鼓励搬迁、依法整治”原则,2012年对41家竹拉丝企业全部关停,2014年对15家笋加工企业开展整治,已关闭10家, 5家完成整治提升。成立湖州市首个保源工程警务站,实行24小时治安巡逻,及时劝解制止不文明行为,严厉打击一切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强化防范监控,投入350万元建成由41个视频监控点组成的突发水污染事件防范工程及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水源地水质24小时在线监测,并每月定期委托湖州水资源监测分中心检测库中心水质。目前该水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以上,大部分指标已达到I类水标准, 43万老百姓喝的是同源、同网、同价,甚至和一级矿泉水同质的放心水。
  唱响同心治水主旋律 激发热爱之美
   德清是居住在德清的每个人的家园,热爱家乡的绿水青山,直接体现在“五水共治”的行动上。在德清,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到企业车间、到田间地头,带头共治五水;“河长”领衔指挥、部门联动治水、乡镇属地负责、企业大力支持、媒体监督跟踪、群众认领护河,笔头与锄头一起挥舞,摄像机和挖掘机一起开动……全县劣V类水比例从年中的43.8%下降到年底的6.25%,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五水共治,治出干部担当。德清县按级别和所在地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多级“河长制”,安排各级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全县1211条河道,并以总、纲、目为思路绘制三个层面作战图,点对点实行挂图作战,实现责任体系全覆盖。同时,将河道信息、“河长”姓名、联系方式、监督电话等内容,通过“河长制”公示牌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三亮”机制,“一把手”亮相承诺,新闻媒体实时追踪,公开“十大污染源”整治以及53条黑河臭河垃圾河治理推进情况,倒逼干部做到心中有计划、肩上有责任。针对乡镇、部门治水工作阶段完成情况分别亮红牌、黄牌和蓝牌,根据被亮红牌次数分别由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对相关单位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并向县委常委会作出情况说明,直至采取组织措施。
  全民治水,治出新天地。在德清生活7年、首创“洋家乐”模式的南非人高天成捐款助力德清治水;从杭州来德清新安镇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吴玉章欣然捐资设立“治水英雄奖”,每年奖励10名在治水中的草根英雄;新市镇栎林村村民自发认领家门口河段,“吾河我管、吾水至清”深入民心;全县妇女同胞争做“治家有方 治水有为”的美丽德清嫂,带动家庭助力治水……如今,在德清96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无数个护水行动团、市民监督团、志愿者服务队、小学生宣讲队义务巡查在水库边、河道旁,活跃在村头巷尾、车间里弄,收集污染信息、发放治水资料、清理河中垃圾……
  一滴水能折射出经济发展的质量,一条河能看出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对待水的态度能反映出一个地方是否坚持科学发展。从洋老板到土老板,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百姓,在因水而名、因水而美的江南水乡德清,这样的理念已成为德清的全民共识,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治水自觉”,一幅天蓝、水清、山绿、地净的美丽德清、美好生活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