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弹指一挥间,站在“十二五”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湖州农业人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现如今,漫步在湖州的田畴沃野,田园风光、稻花飘香、鱼鲜蟹美、香果累累,一幅幅现代农业的美丽画卷绘就其间;放眼望去,农机驰骋沃野,高科技落户田间,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渐成潮流,希望的田野在鱼米之乡焕发勃勃生机……
作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十二五”期间我市已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中走在了全国前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等国家级试点启动实施,农业水环境治理、农村“三权”改革、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渔民陆上安居工程建设等均走在全省前列,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名列前茅……展望“十三五”,湖州农业人已然成竹在胸、豪情满怀,会以更加饱满的斗志和干劲,继续向着全面现代化加速奔跑。
回眸“十二五”完美收官
“十二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目标,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阵地,积极实施现代农业三年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面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在2013年、 2014年全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测评中我市均位列全省第一,农业农村部农业现代化程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市已经率先迈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为“十三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区”建设走在前列,转型升级深入推进。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9.7万亩,现代农业园区50.6万亩,其中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分别达到30个、 11个。“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大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快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58个涉农乡镇省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设施装备建设,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1%。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井喷式发展,全市接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超过 2640万人次,产值近45亿元。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蚕桑、水产、粮
食、竹木等5条被确定为全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数量占全省的近1/4。经营主体稳步壮大,科技创新扎实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667家,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4家、省级34家、国家级5家。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898家,其中市级示范性54家、省级13家。积极探索技术入股新模式,产业联盟分别与相关主体签订了技术入股协议10个,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快推进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已经分别达到204家、 98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确定了十大种业工程、 30个种子种苗基地,年均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90个、新技术50项。
资源利用持续优化,农村发展活力明显提升。通过大力实施生猪、温室龟鳖双控工作,生猪存栏、温室龟鳖养殖分别控制在55.24万头和112.06万平方米。建立健全病死动物收集处置机制,实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规模畜禽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到97%、 92.39%和73.8%。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组织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全市已基本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33个、示范点927个,2个样板区、 11个示范区正在稳步推进。全面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建立了县级流转交易中心、乡(镇)分中心、村(社区)服务站、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三县二区全面建成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并启动运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风险保障金额达到23.89亿元,参保农户22.93万户。
五年来,我市积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激发资源要素活力。通过推进宅基地确权发证,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登记发证试点,完成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推进“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进一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等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由零星粗放向规模集约的转变。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和农民培训方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创新了良好发展环境。
展望“十三五”再谋新篇
“十三五”时期,我市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率先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目标,以发展休闲农业为新引擎,以农业“两区”建设提升发展为主线,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特色小镇为主平台,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为主抓手,坚持产业富农、转型强农、生态兴农、改革活农、依法治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融合发展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加快我市实现“三个升级版”,早日建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在发展目标上,湖州农业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新型主体、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质量等领域取得明显进展,休闲农业发展、农业“两区”提升、生态循环农业、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信息化、机械化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打造全国休闲农业样板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品质农业示范区和都市型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强市。到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万元,年均增长9%以上,农业发展水平继续保持领先,率先进入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我市围绕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结合区位优势、生态空间、自然资源、文化环境和产业发展趋势,以打造“三区一市”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发展“依山”、“傍湖”、“沿路”三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围绕主导产业转型发展,巩固提升吴兴区八里店等1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成果,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00个以上,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到2020年,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三带引领、十二区支撑、五百园联动”的现代农业“315”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是全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竞争力,率先实现农业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市将按照“强基础、建体系、拓功能、促转型”的发展思路,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联动,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生态循环,坚持开放发展、提升竞争优势,坚持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全面启动实施“1861”行动计划,即以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为新引擎,着力提升粮桑、水产、茶叶、水果、畜禽、蔬菜、竹笋、花卉苗木8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健全基础保障、生产经营、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安全、公共服务6大体系,深入实施稳粮增收促进、特色产业提升、种子种苗振兴、生态循环提速、智慧农业推进、加工营销发展、品牌质量创建、农耕文化保护、农业人才培育、创新创造保障10大重点工程,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加快构建“大园区、大景区、大产业、大主体”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