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的发展,只有在全局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去把握,才能更加清晰。
刚刚过去的2015年,宏观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寒意十足。然而,高涨的发展热潮让太湖南岸集聚了更多度过“严冬”的正能量。
这一年,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一二三”工作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破难奋进,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据市统计局统计,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迈上2000亿元台阶,达到2084.27亿元,同比增长8.3%,增幅列全省第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9%;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1%、 7.3%……
数字不止是单纯的符号,还是一种声音。横向比,在全省进位,包括GDP在内多数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名列全省前茅或超全省平均,赶超态势明显;纵向比,自身无论发展质量还是发展后劲,都有了长足进步。
一年来,这座城市奋进的声音传递着新常态新使命下的担当与作为。
一
经济发展好不好,除了看速度,更要看产业结构合不合理。
做好这道题,湖州的声音毫不含糊:顺势而为,精准发力,动能不减。
回首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全力振兴实体经济,打出赶超发展“组合拳”,努力闯出了一条转型升级的赶超之路。
去年能呈现稳中有进的经济好势头,投资这驾马车立了大功。而在较快增长的有效投资中,大项目是支撑起今天的投资、明天的产出的中流砥柱。
去年,全市190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9.6%,达到省级优秀认定标准; 171个市重点投资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51.2亿元,占年度计划116.1%,顺利实现重点建设全年红目标。其中,很大一个看点是,三产投资比例远高于二产,并且增幅居全省第三。
这是科学布局,有意为之。
就在上月底,总投资7.8亿元的省重点建设项目——浙北现代旅游城旅游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预计到2018年竣工,届时将成为浙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水文化主题乐园、最具吸引力的儿童主题欢乐世界、最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旅游综合体。
放眼全市,这样的新业态比比皆是,南太湖金融产业园、丝绸小镇、地理信息产业园等从无到有,再到形成规模。服务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领经济转型发展。去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3%,超过全部工业13.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1.1个百分点。
结构的优化,还体现在工业上。
这台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引擎,也在脱胎换骨。伴随“突围”的冲锋号,令人欣喜的葡萄串效应正在生成,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不断在工业版图上扩充,到去年11月,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比上年分别提高了5.4、 0.6和1.0个百分点。而德清小化工、安吉小竹业、吴兴小砂洗小印花、南浔小木业等低小散行业陆续实行整合、淘汰和提升,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同时,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领跑全省,在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中,我市已经率先迈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
二
翻看去年发展的流行词,“两山”风靡一时。而湖州,正是“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
去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照着这条路走下去”的重要指示。十年间,正是在这一重要思想引领下,既护美了“绿水青山”,又做大了“金山银山”。
去年4月,市委书记裘东耀到余村调研,要求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
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生态+”先行地,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特色纺织、绿色家居、金属新材、新能源等六大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涌现出了先进装备制造千亿产业和绿色家居、金属新材两个五百亿产业,全市上市企业达22家;
念好节能减排“紧箍咒”,在节能减排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生态市考核体系后,严控“三高一低”项目,单位gdp能耗较“十一五”末下降19%左右,cod、so2排放削减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
打好治水攻坚战。全市7373条总长度9380公里的河道治理实现全覆盖,到去年底,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 83423户,为目标计划的109%;
铁腕治理矿山。全市石料矿山企业从最高位的612家减至二三十家,开采量从1.6亿到2亿吨之间,压缩到去年4700万吨内,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70%;
集中开展治霾“318”攻坚行动,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1%;
……
环境改善得如何,公众最有话语权,湖州公众环境满意度已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
三
新一批城建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新一批产城融合项目顺利建成,新一批美丽乡村呈现眼前……过去的一年,在湖州大地上的城乡统筹建设成果令人欣喜。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如何走好城乡统筹一盘棋,成为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题中之义。这一年,我市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城乡统筹建设进一步加速,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去年,中心城市外环道路东南段工程全线通车,大大减轻了市区交通压力;怡和家园Ⅲ标段工程本月底有望交付,更多贫困家庭将圆安居梦;小西街区修缮整治加速推进,一条“以旧修旧”的历史文化街区正呼之欲出……
农村的变化同样日新月异。
近日,长兴县煤山镇十月村65岁的傅文祥望着家门口那条无线延伸的高速路,心中无限欣喜。原来,该村地处长兴的西北部,离长兴中心城区有20多公里的路程。因为交通不便,在他这一辈人看来,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件不容易的事。
傅文祥家门口的这条路,是截至去年11月底已经完成总投资64%的杭长高速公路北延工程。该工程是省高速公路主骨架“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也是我市交通主干网“五纵四横十连”的最后一环。“拿煤山镇白岘村为例,工程建成通车后,去杭州或者南京,不必再绕道到长兴县城,车程将分别减少一个半小时。”长兴县交通运输局工程科副科长戚锁海说。
城与乡的融合,不仅是路网的贯通与交织。
临近春节,年味越来越浓。德清环莫干山区域的民宿,红灯笼高挂,腊肉成串搭在屋檐下。上海来的,杭州来的,苏州来的……望着一辆辆开往村里的小车,村民们乐开了花。
德清县旅游委员会主任杨力平说,民宿业蓬勃兴起已经让环莫干山区域从单一的避暑胜地转型到四季迷人,冬季旅游也热的情景,“冬恋莫干”品牌,正渐渐从理念走进现实。
不仅是德清,安吉的生态游、长兴的农家乐名气越来越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消除脏、乱、差只是第一步,统筹城乡的更深层次意义,在于经济发展上的高度融合,使城乡都能成为宜居、宜业的好地方。”市农办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全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73∶1,城乡收入差距接近的程度在全国众多地市中名列前茅。
四
一座城市是否幸福,不仅体现在宏观成就方面,更应当是每位市民幸福感叠加的群体体验。
打开去年我市的民生卷轴,暖意浓浓:
清晨,健步于居所周边的公园、绿地,迎面而来的是葱茏醉意;
傍晚,徜徉塘河边,告别垃圾河、黑臭河,滨水景观带盈盈环绕……
这些变化,温暖而细微,于无声处赢得百姓“点赞”。
前不久,浙江省舆情研究中心从价值认同、信心状况、信任指数、安全感受、生活感受五大方面抽样调查,分析浙江民众在2015年的生活体验和满意度变化,结果湖州高居第一。
家住湖城红丰社区的王大爷今年已经70多岁,是位孤寡老人,尽管上周末天气异常寒冷,但是南太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家政人员还是上门来做免费的清扫服务。整个过程,都被家政人员随身携带的手机上的一个智能软件记录,上传到该区民政部门的“吴兴区助老服务系统”。
去年以来,该区共有2800位困难老人享受到了此项免费的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我们将困难老人分成了三大类,申请援助的老人都享受到了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该区民政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来自市财政局的数据,去年全市民生领域的支出207.59亿元,同比增长13.62%;全年增加民生支出24.88亿元,占总增支额的78.16%。市财政局有关负责人说,去年民生支出之所以大幅增长,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保障、环保、医疗等方面投入较大,仅这3项支出就达到59.13亿元。
收入的增长对应的是群众的期盼。去年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资265元,达到2627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人均月增资20元,达到135元;实现城乡居民最低基本生活保障同标,月标准达到664元……
幸福从来都不是给别人看的,百姓生活的点滴小事,也承载着民生,凝聚着民心。(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