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力勃发新动能
——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综述
这几天,太湖南岸再次聚焦全球目光,成为全球焦点。来自各国的行业精英和业内专家齐聚湖州,共同出席第十一届国际电动车新型锂电池会议。得益于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核心技术领域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已经是我市第二次举办该盛会。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构建汽车领域竞争新优势、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4+4”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举全市之力加以推进, 2017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增加值增长13.7%,高于面上5个百分点。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聚焦新能源汽车,湖州正在打造出产业升级的优质样板。
谋划全局 构建全域产业链
今年2月,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投资326亿元的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落户长兴县。该项目是吉利控股集团全新打造的全球化小型车新能源模块平台,目前首期自动变速器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该项目是我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产业系统化发展,整个新能源产业已涵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制造、电机和轻量化材料等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趋完善。
据了解,除了吉利的项目,目前游侠超级汽车项目已开始动工建设,吉利康迪已具备生产能力,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投资的120亿元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基地、中山西易智电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122.6亿元氢燃料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也已落户德清县……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我市已经落地的整车项目中,普朗特物流车、恩驰城市客车已分别通过《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实现了我市新能源物流车和城市客车资质瓶颈“零”的突破。
按照用地集中、开发集约、产业聚集、能量聚合的要求,我市还加大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要素保障,加快推进大平台建设,目前长兴县画溪街道、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被浙江省列入新能源小镇和智能电动汽车小镇培育,我市也被列入浙江省五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基地之一。
做强优势 精雕产业核心件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是最为核心的部件之一。而这也是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优势所在。
在铅酸动力电池领域,目前我市已拥有天能、超威两大新能源电池国内十强企业,国内电动助力车蓄电池65%的极板企业、 75%的组装企业均来自我市。
能够抢占如此高份额的市场,关键在于技术上的垄断优势。记者日前在天能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内看到,生产区内空无一人,从回收、破碎分选到再生产,全部实现自动化操作。智能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企业实现了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废旧电池金属回收率可达99%以上,塑料回收率达99%,残酸回收率达100%,实现了全国领先。
在锂离子动力电池领域,我市的优势同样明显。目前全市已有十多家锂电池生产企业,已形成了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原材料以及单体制造、系统集成、 BMS等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微宏动力在快充技术、快充电池循环寿命、电池安全性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生产的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比已成功突破270瓦时/公斤,电池循环达到与整车同寿命,被称为“不燃烧电池”。目前微宏、天能、超威、天丰4家企业已成功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动力电池领域已打下坚实基础,未来几年内,我市将全力培育形成2至3家年产值超50亿元企业,产业核心技术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产用互动 提升市场认可度
作为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城市,在加大产业培育时,我市在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上也举措颇多。“按照‘电动湖州、绿色共享’的理念,我市制定出台了《湖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划》,并多次承办了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现场会,这一系列动作让推广工作方向更明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全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12190辆,新能源客车1320辆,是全国地级城市中第一个实现公交电动化全覆盖的城市。市本级新能源公交车全部采用微宏动力的快充技术,打造出了产业发展与推广应用有效结合的国内样板。
推广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公众较为关心的一环。按照“桩站先行、适度超前”的要求,我市率先在全省编制了《湖州中心城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并鼓励社会资本、单位和个人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充电站60座,分散充电桩1672个。
为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我市还制定出台《湖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配套补助办法》,对乘用车、公交车、专用车按照国家要求给予一定配套补助,力争到2020年,全市将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0000辆以上、建成各类充电桩1500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