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本地信息
优化专业 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
发布时间:2018-11-19 10:36 信息来源:湖州日报 字体:【

  湖州师范学院对接“4+3+N”产业,大刀阔斧撤并低质专业,与时俱进增设10个新专业,打造7大专业群,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布局——

  增设与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健康产业、金属新材等紧密相关专业,新增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10个本科专业,打造教师教育、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7大专业群;

  出台《关于深化“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建设AI等6大产教融合学院,建成164个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明体达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高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作为全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湖州师院大刀阔斧撤并低质专业,与时俱进增设新兴专业。

  破立之道,源于服务地方。

  面对湖州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多项重大战略的实施,该校主动对接“4+3+N”产业体系,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理工农医与文经管艺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格局,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新时代校地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和基本职责。 2006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视察该校时,提出了“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要求。

  湖州师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注重顶层设计,以全面深化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着力推进教育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特色,抓实做好各项工作,大力培养“明体达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6年,出台《关于深化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由学校、地方政府、企业用人单位组成的校地共育协调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招生就业等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商学院采取“订单培养”等措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威谷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设立“威谷科技”班,全程参与大学四年的培养和管理;信息与工程学院联合企业建设各类平台和实践基地,吸收业界英才参与人才培养,形成“四化四导”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际出发,全校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创新“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基地建设,是校地共育的重要环节。近年来,该校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每个应用型专业建成两个以上校地共育基地,共建成校外实践基地164个。同时,加强校地校企共建实验室、教学研究中心等产教融合教学平台建设。

  全方位共建共享,推动教学资源建设。如,与地方政府共建东部新城大学科技创业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落实和推动“三位一体”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共建教师发展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131所;建立“湖州师范学院——湖州艾先特科技有限公司创客教育实验室”“湖州师范学院——浙江艾易集团有限公司艾易跨境电商实验室”等。

  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湖州师院面临的时代使命。

  如何完成“双一流”的建设命题?该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去年起,学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对接“4+3+N”产业体系,优化应用型学科产业布局,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和信息技术等产业,成立了绿色装备学院、 AI学院等六大产教融合学院,通过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人才链对接创新链、创新链对接产业链的良性机制,全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设计研发人员紧缺,一直是织里童装企业转型升级的阵痛点。针对这样的现状,湖州师院成立了艺术设计产教融合学院,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推动织里童装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短短几年,该专业依托织里童装产业,引入项目制教学模块,并与今童王、布布恰恰、布衣草人等知名童装企业共建实践实训平台,强化产学研优势,着重培养专用型人才。 2018年的首届毕业生,迅速成长为织里童装企业的设计骨干。

  瞄准大方向 谋划专业布局

  11月19日至21日,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将在德清举行。这是测绘地理信息领域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重大国际多边活动。

  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湖州信息经济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核心产业壮大为重点,数字经济为基石,积极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强做大信息经济。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人才短缺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怎么破解?

  早在 2015年,湖州师院新增通信工程专业,培养能从事通信设备及体系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运维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下一代信息技术是国家新兴战略产业,湖州是浙江新兴战略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地方院校,我们应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该校信息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学院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多处于中端,新增通信工程专业可使专业群更为完整和合理。这是湖州师院主动作为,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的强烈信号。

  截至2014年,该校拥有52个本 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11大学科门类。但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尚有不适应之处,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

  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之间的“裂缝”似乎越来越大。而《湖州市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83.9万人”“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从‘引进来’向‘本土化’延伸”等,向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湖州师院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和《2014—2018年专业发展规划》,围绕“有特色、高水平的区域性大学”发展目标,按照“立足湖州、面向浙江、服务长三角”的专业发展定位,加快了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步伐。

  同时,制定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将招生计划、就业情况、师资队伍、学科支撑、校地共育等与专业发展“多元挂钩”,通过新增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重点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撤并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有序推进专业动态调整,逐步优化专业机构。

  新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推进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向教育部申请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推进信息经济产业发展……且破且立,湖州师院打造了教师教育、先进制造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等7大专业群,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格局。

  如今,新一轮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已经启动。该校教务处处长顾永跟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寻诊问症”,向市发改委、经信委、人力社保局等部门问“发展之计”,请浙大、上海交大、复旦等专业同行把“发展之脉”。

    他介绍,新的专业发展规划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推进新融合 全面构建共同体

  今年8月,中国水产学会与该校签订了合作协议,设立湖州师范学院专家工作服务站,为企业与院士专家们的交流搭建重要平台,努力将湖州打造成为全国现代渔业绿色发展的样板地、模范生,助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11月8日下午,中国水产学会南浔服务站签约揭牌仪式暨院士专家南浔行活动在荻港渔庄举行。该校副校长叶金云担任服务站专家组副组长。

  利用高校专业资源优势,在全国范围吸引人才、项目、科研院所来湖,是湖州师院推动校城融合、联动发展并结成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大学涵养城市,城市滋养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是当地的最高学府,城市发展只有不断与之互动,进行知识、人才、科技、文化等高端要素交换,才能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发展的生机活力。

  深入推进新融合,全面构建校城共同体,湖州师院正昂首阔步前行。

  在推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上,该校火力全开,加快建设与新兴产业发展联系密切的专业,为推动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依托材料化学专业,与浙江华源颜料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华源无机颜料与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调研氧化铁材料行业内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并在项目申报、知识产权体系构建、科技奖申报、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增设俄语专业,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湖州企业与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提供更多机遇;

  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上,该校不忘初心,聚焦民生热点问题,加快建设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为改善民生福祉贡献力量:

  ——为了让群众能在家门口看病、看得好病,湖州师院于2007年开展订单式培养,为湖州地区农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定向免费培养大专层次的社区卫生人才。 11年来,共招收定向培养社区医生专科生1540名、本科生437名,并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工学院新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师范类)专业,为湖州中职教育发展培养专业教师;

  事实证明,地方院校只有与其赖以生存的城市心连心,与行业产业手牵手,才能根深叶茂、蓬勃发展。

  湖州师院在近两次省高校分类考核中分列教学为主型高校第一、二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6%以上,位居全省前十,起薪水平居全省高校前列,考研率和创业率均明显提升。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湖州师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明确“有特色、高水平、区域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定“有特色、高水平的区域性大学”建设目标,着力培育特色,丰富发展内涵,实现加快发展、内涵发展、赶超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