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里,你是不是和家人开开心心置办了年货,在大门上贴上春联和“福”字;又或者和家人团聚吃了一顿又一顿温馨的团圆饭,还发了许多红包,收到来自长辈的祝福……
凡此种种,都是关于春节的习俗,传承数千年历史,继而变成一种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化为年味,存在于每个人的记忆中。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年味淡了。
那么,年味真的淡了吗?日前,党报热线记者深入湖州城乡,寻找新时代里的新年味……
“双禁”带来新气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说起过年,在以往的记忆里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随着“双禁”新规全面实施,湖州人的新年少了此起彼伏的响声,多了一份文明祥和。“我们家族人口多,过年了,各地兄弟姐妹们都回来过年,总共有30多人。”市民熊先生告诉热线记者,以往年夜饭还没吃完,孩子们都吵嚷着要放烟花,大人们带着孩子放过烟花就散了,没有时间好好聊聊天。今年,熊先生一家早早地做通孩子们的思想工作,给他们策划了互送礼物、分享礼物的环节,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大人们围着饭桌陪老人闲话家常,一顿饭吃到了晚上9点多,家人的感情增进了不少,老人开心得合不拢嘴。
赵女士常年在北京工作,对今年湖州实施“双禁”新规十分赞同。“不放挺好,我举双手赞成。”赵女士说,放鞭炮污染环境又扰民,还挺危险的,有一年阳台窗户没关严实,一个炮仗弹到了家里,幸好及时发现,要不后果不堪设想。“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庆祝农历新年的形式之一,其实还有很多途径,只要大家留心,处处都是年味儿。”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新年里,他和邻居们一起下象棋、练书法,老伴还坚持不懈地跳广场舞,这种过年方式更低碳环保。
新湖州人新特产
春节长假结束,返湖的人流开始增加。党报热线记者昨日来到高铁湖州站、湖州汽车东站等地,看到大部分出站的人手里都提着大包小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高铁湖州站的出站口,记者遇到了来自云南昆明的陈小姐。她推着一个大行李箱,正在等朋友来接。“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湖州,公司里一大半人都是外地的。每年过年上来,回老家的人都会带来家乡的土特产,大家相互交换特产,感受不同地域的人土风情,非常热闹。”陈小姐边说边打开了自己的行李箱,其中各类云南特产就占据了大半个箱子。记者看到,这些特产中,不仅有鲜花饼、普洱茶、米线,还有几套白族特有的民族服饰。“有几位同事看到我手机里穿民族服饰的照片,都说好看。这不,趁这趟回家,给她们也带几套来。”陈小姐说。
除了全国各地在湖州工作的人之外,春节期间外出旅游的湖州人也纷纷返乡,他们也带回了不同地域的特产。“大年三十上午,一家人就都出门了。爸妈去上海的亲戚家,我们夫妻自驾去了重庆。”在湖州汽车东站,市民吴先生正在等待从上海坐车回湖的父母。吴先生告诉记者,这次带回了正宗的重庆火锅底料,接了父母后就回家,一家人在湖州吃一顿火锅大餐。
旅游过年新风尚
当“春运大军”跨越千里回家乡与亲人团圆时,还有一群人选择走出家门,用另一种方式体验年味。“今年除夕全家去海南三亚过的,年初六出发去广州玩,体验一下各地的年味。”市民曹女士告诉记者,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总盼着过年,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如今过年备点年货,吃吃喝喝就过去了,今年全家打算换个方式过春节。
近日,热线记者连线了正在西藏过年的莫先生一家。“今年约了朋友一家
旅游过年,领略了祖国西藏的大好河山。”莫先生说,在家过年免不了聚会喝酒,没完没了的应酬让人疲惫不堪,不如出来旅游,体验一下不同地方的新年味道。
记者采访中发现,今年旅游过年的市民真不少。“以前,春运还只是返乡团圆的代名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全家人出去旅游过年。”在旅游行业从业20多年的李女士见证了过年方式的变迁。她告诉记者,早些年在湖州人的眼里,春节是在家团圆的日子,很少出门在外。近些年,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旅游过年,利用春节的假期去外面看一看,了解更多的风土人情。
拆迁农家新春节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气象。这个春节,南浔经济开发区庠上村的拆迁农户就有了这样一种感觉。
腌肉、烘熏豆、制作带毛鸡……虽然住在临时的租房里,但老史家的年味依然十足。一走进他家,鱼干、咸肉等传统美食散发着浓浓的香味,红艳艳的福字和春联承载着一家人的美好期盼。“拆迁了,新买的房子还在装修,这几个月就凑合一下。”老史说,住可以凑合,但过春节不能凑合,该备的年货一样也没少。
看到客人上门,老伴史阿姨热情地倒茶。她告诉热线记者,在南浔新年里要喝“两道茶”,分别是锅巴茶和熏豆茶。这两道茶的喝法也各有讲究,“新客人新年第一次来家里做客,就要泡上一道锅巴茶,放入少许白糖,预示着接下来的一年都甜甜美美。”史阿姨说。
熏豆茶里除了有熏豆外,还有橘皮、胡萝卜、芝麻等辅料,一口喝下去,嘴巴里藏着好多种味道,不舍得吞下去。一道茶,就勾起了“老底子”的年味。
随着南浔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不少村整体拆迁,史家湾自然村就是其中之一。年前,村民们签好了拆迁合同,许多人把新家又安在了一起。
“大家走亲访友方便,也能常聚聚,这个春节挺热闹。” 50岁出头的强叔说,村里人进了城,不光春节的传统习俗没丢,还多了几分新味道——游古镇、逛灯会、看电影。
春节走亲访友,免不了要摆酒席请客。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人也越来越“想得通”,除了年夜饭会在家里团团圆圆烧一顿,正月里招待亲朋,更喜欢安排到农家乐或酒店。“春节本来就应该放松一下,到饭馆里吃饭更能坐下来好好聊聊。” 70多岁的一家之主杨大爷年前就拍了板,招待亲朋好友上饭馆。
新家,新春节,新生活,满足和幸福写在大家的脸上。(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