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为了用掉在手机APP上抢到的“咖啡满60元减12元”的券,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市民童小姐与同事结伴来到位于湖城时代广场的星巴克消费,两杯咖啡用券消费相当于打了8折,让两个女孩心情美了起来。
这仅是眼下消费市场线上线下“相亲相爱”的一个小小切面。
记者发现,近两年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生产、流通和销售升级重塑的新零售模式悄然流行,消费市场里,线上线下从以往的“水火不容”转变到深度融合。
上周日,东吴银泰城、爱山广场的不少专卖店内人头攒动。“入口处的二维码扫一扫,可以得红包,消费直接可以抵用。”店员不时招呼客人。实体店不仅仅是实体店了,一家服装店店员告诉记者,他们门店还承担了就近打包发货的工作。“现在区域销售都开始线上线下打通了,在线上店铺拍下付钱,可以选择直接到门店来提货。”采访中发现,眼下湖城不少服装鞋帽品牌都开始实现线上线下同款同价,释放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顾客在本地柜台购买的商品价格如果高于同一货号该商品在官方网店的售价,就可以在专柜获得差额返还。“去年底,我们在手机端推出了一元钱抢纸手帕的活动,每天2000份很快就抢完了,但消费者要到线下来兑换。”湖城一家商场的营销负责人小蔡告诉记者,如果连续5天1万份的纸手帕全部被兑换,就意味着为商场带来了1万人次的客流。”
采访中,不少资深零售行业的工作人员认为,几年前线下零售遇冷,不能把板子全部打在电商身上,更不是说线下彻底没有市场了,这算是零售领域自发的一场良性竞争和革命,目前线上和线下流量精准打通,从“势不两立”转变成齐头并进。“发优惠券这件看起来普通的事,其实要结合消费者的地理位置、支付数据乃至消费偏好来分析。比如,算出一家店的平均消费是80元,就应该有针对性地派发给他们满100元减5元的优惠券,这才能真正对提升客单价有帮助。”市民卢俊在湖城经营着一家人气很高的甜品店,为了研究线上线下融合,提高自家在甜品市场的份额,他坦言做了不少功课。“以前的线下商业行为其实是模糊散乱的,没有科学的参考数据,产生的效应不会明显。”
作为普通消费者,线上线下价格差距缩小,是消费回归的首要因素。春节临近,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企业工作的员工罗威想添置点新物件,挑来选去看中一款最近流行的负离子吹风机。小罗先到网上查,发现该吹风机的价格为1200多元,但需要预约,两三天收不到货。他又来到市区一家电器商场,没想到价格比网上便宜几十元,还能当场取货。“以前我总觉得,实体店比网上贵。现在商场和网上价格差不多了,我愿意到商场买,毕竟可以面对面交易,心里踏实。”小罗说。(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