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全省范围内各小学早上推迟上学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上午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时,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时30分,以确保小学生每天有10小时的睡眠时间。此举一出,迅速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因为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脑科学研究表明,睡觉、吃好对这一阶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但以前由于上学时间早,很多学生无法在家里好好享用早餐,尤其是家离学校远的学生,早餐往往在摊点上甚至是在路上匆忙解决,极个别学生还饿着肚子上课,严重影响了小孩子的身体健康。
小学“推迟上学”,表面上看是让孩子们多睡一会儿,其实是一项关键性的减负举措,其出发点是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但是,保障孩子的充足睡眠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靠一项举措就能一蹴而就。如果不能摒弃应试教育“分数至上”的理念,从根本上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每天仍然布置一大堆让学生苦战到午夜才能完成的作业或试卷,即使推迟半小时上学,换来的也可能只是推迟半小时睡觉,同样不能保障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此外,如何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切实做好中小学生课后的服务工作,让上班族能方便地接送孩子,让孩子能充分享受课后的快乐时光,也是政策能否顺利实施、推广的关键。
同时,家长的积极配合也是保障孩子“多睡一会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少家长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小孩子双休日的兴趣课安排得满满的,一课接一课,如此给子女施加压力,会让“推迟上校”“多睡一会儿”大打折扣。
推迟到校时间也好,减少学生作业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在探索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途径。要让“半小时”真正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及时雨,还需要社会各方来共同努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遏制基础教育领域的恶性竞争,形成一个宽松愉悦、有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舒适环境。(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