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杨家埠街道计生协会的文艺汇演上,一段10分钟的市非遗项目表演《渔翁捉蚌》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舞台上,12岁的戚蒋帆和13岁的戚赵婕分别扮演渔翁和蚌精。在舞台右边,四位已过花甲之年的戚家村村民负责二胡、吹笛及打鼓。 79岁的戚小娥负责打鼓,是该舞蹈的第四代传承人。64年来,戚家村的村民将这段非遗舞蹈传承至今。《渔翁捉蚌》是杨家埠街道最具特色的地方传统舞蹈, 2008年入选湖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相传该舞蹈的产生已有500年的历史。 1955年初,该舞蹈经原吴兴县文化馆挖掘整理,后与富阳县的“仙鹤舞”合并改编成三人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于当年3月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成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北京回来后,此舞在当地仍恢复为由两人演出的《渔翁捉蚌》,流传至今。
1954年,16岁的戚小娥向村里该舞蹈传承人戚阿品拜师学习,扮演蚌精一角。“师傅要求非常严格,一招一式,甚至一个表情都要拿捏到位。 ”戚小娥回忆说。得益于师傅的严格,戚小娥一直牢牢记住“蚌精”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渔翁”的动作她也牢记在心,这为她日后传承舞蹈打下了基础。
10多年后,戚小娥因为结婚,表演越来越少。由于担心舞蹈失传,她开始免费收徒教学,徒弟往往都是村里15岁左右的孩子。 60多年来,戚小娥共带了7批学生,这些学生都在镇里或者街道表演过。 2008年,《渔翁捉蚌》入选非遗代表作,戚小娥和徒弟们多年学习与表演,使这个舞蹈不仅没有失传,而且更加成熟。
《渔翁捉蚌》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从前戚家村东面的樊漾湖年年涨水泛滥成灾,后来本村一位老渔翁捉住了漾中的蚌精,从此就年年风调雨顺了。起初人们以纸扎成渔翁和蚌精的形象参加迎神出会以作纪念,后来依据这两个模型编成民间舞蹈。它的形成与当地频发水灾的地域特征和历史事实相关,是一段时期社会历史、民众心理的活的记忆。
今年5月,戚小娥又把这份“记忆”传承给村里的两个孩子,并且把他们带上了舞台表演。虽然戚小娥已经年近80岁,但她不顾身体疲惫,用将近一个月时间教会了两个孩子,每个动作都亲身示范,手把手教导。让人欣慰的是,两个孩子学习都很认真,这也让戚小娥增强了舞蹈传承下去的信心。“我真心希望,这个舞蹈能够子子孙孙传承下去。”
非遗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在传承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 2014年弁南小学成为《渔翁捉蚌》非遗项目的传承基地,更多孩子开始学习这个舞蹈,把浓缩乡愁的非遗项目传承下去。(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