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柏油公路穿梭于安吉的绿水青山间而自然融汇于这幅县域大图景之中;下仁公路口别具古韵的烽火台诉说着这一带的古防风文化;长达公路旁葱郁的树木与点点花儿呼应着周围的醉人山色……徜徉于湖州境内的每一条美丽公路上,都能让人不觉地感叹路与自然、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巧妙。
公路是运输通道,也是展示地区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窗口。近年来,市公路部门始终把“构建和谐公路,共享公路文明”作为目标,不仅注重外在美,而且强调内在美,在打造“一路一景”公路文化景观的基础上,提升了人性化的服务,塑造了一支优质的文明队伍,铸就了湖州公路文化品牌。
深耕地域文化 路网畅行无阻
穿行于林荫之中,湖光若隐若现;游玩于湖畔沙滩,浪花层层叠起……驾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滨湖大道上,可谓一路行一路景。滨湖大道全长50.6公里,它采用路堤结合的方式,顺着太湖岸线铺陈,联通一县两区,串联苏浙省际绿道,成为跳跃在太湖南岸的一条标志性景观大道。
一路一景,路生美景。行驶在湖州,青山如黛、水漾金波,每一条公路都仿佛是一个大景区。而在这些景区中,不仅有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连接县区、沟通乡村的四通八达农村公路网,还有以“泛自然博物院”理念为依托,将公路重要节点、岔口改造成小品,融入绿色、文化等多种元素,连点成线、连片成网的美丽公路。
近年来,市公路管理局以美丽公路建设为载体,坚持把“两山”理念作为总引领、总要求,融入到美丽公路建设的各方面,把全市公路网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条路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并结合地域、农业、生态、旅游等特色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公路文化景观,让美丽公路在“通行”的基础上,犹如生命的脉络,迸发出无穷的能量。
眼下,南浔区正以魅力水乡(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为基础,围绕“十线十景十小镇”目标,按照“交通顺畅、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象亮丽、功能完备”的总体要求,着力打造11条美丽乡村景观线。
“南浔是历史文化古镇,处处是景点,各个乡镇也各具特色。所以我们在建设美丽公路过程中主动与当地产业或特色相结合,打造十条具有乡镇特色的景观线。”南浔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同样提出“十景十线”建设目标的德清县,眼下也把重点放在了防风湿地景观线和鱼米蚕乡景观线的建设打造上,通过纵横交错的村道、公路,把一个个美丽“盆景”串成风景。施工过程中,除了积极将防风文化的历史古建、传统工艺和地域风情融入进去,还按照“一段一景、一路一景”的要求,采取“先造景,后造路”的模式,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公路美化效果。
在全国首个生态县安吉县,一条条农村公路也在不断“激活”沿线村庄。安吉公路部门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景观和人文“名片”,精心打造了“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白茶飘香”和“昌硕故里”四条精品示范线。该县公路部门负责人介绍,“一路一景、路生美景”的实现,离不开坚守“生态效益”的理念,就像当地目莲坞联网公路建设中需穿越山区,县交通运输部门在设计比选阶段就排除了路堑开挖的方式,转而采用隧道施工,虽然建设成本上浮近50%,但避免了山体和植被遭到破坏。
市公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完善的路网是建设美丽公路的基础,近年来我市把公路交通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城乡、区域公路交通,全力构建“南太湖大通道”,逐渐形成“规划”引领、“标准”指导、“实践”探索的三位一体美丽公路建设模式。去年底,《湖州市美丽公路总体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一核、两轴、四线、多点”的美丽公路蓝图形成。《规划》将为湖州公路服务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为湖州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提升人文内涵 服务改善民生
供司乘人员休息的桌椅、免费的开水、支持多种型号的手机充电器、装有饮料和面包的自动售卖机……日前,记者在位于104国道香樟大道上的香山公路驿站内看到,休息区有一块绿白两色组成的“WIFI”标识,过往旅客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连接免费WIFI。桌椅旁的架子上,摆放了一叠全新的长兴旅游地图和宣传册,分别介绍了该县的著名旅游景点、美丽乡村、特色产品等基本情况。
凭借“1314”公路牌的明星效应,香山驿站被称为浙北地区最清新的公路驿站。对于开车族来讲,长兴百里香樟大道早已声名远扬,驱车行驶在风景如画的国道上,在驿站小憩是十分温馨的一件事。
古色古香,徽派风格的建筑……在安吉,青山公路驿站位于201省道彭安线和205省道青临线交叉口青山地段,占地3000多平方米,在2015年安吉县第二个“5·26爱路日”当天正式投入使用。这座集加油、洗手间和休息购物于一体的服务站,是继高速公路服务区、国道公路服务站后,我省首个省道公路服务站。地理位置优越的大溪驿站位于205省道旁,被群山怀抱,二楼观景台能直接眺望竹海,云雾缭绕、仿若仙境,启用后第一时间走红各大网络媒体,被网友称为“浙江颜值最高”的公路驿站。
公路便民不仅是“畅其行”,更要“服务于民”。公路环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区域开放形象,是城市面貌、发展状况、综合实力的生动体现,是城市的第一张名片。近年来,市公路部门以路为媒,以美为介,积极完善普通国省道服务设施,将完善公路驿站、公路观景平台等作为美丽公路的配套设施。
记者从市公路部门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43个普通国省道公路服务站,为百姓出行提供了舒适的行车环境,也把风景绣织在了路上。“服务站布局主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在现有公路场站的框架基础上,综合考虑公路交通流量、地域特点、沿线人文历史景观和场地条件等因素进行科学定位,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普通公路服务站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年计划。”市公路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十三五”末,全市拟建成普通公路服务站(点) 60个以上,全面实现“半小时服务圈”,共享美丽公路建设成果。
“不同于高速服务区的商业特性,普通公路驿站的服务更注重公益性,主要就是为了方便往来司乘人员休息,这是公路建设过程中,利民、惠民、便民的一个延伸。”该负责人表示,除了驿站,公路部门还综合利用辖区内的治超站,建立起了一批“便民服务点”,更好地服务往来司乘人员,位于104国道湖州治超站和306省道鹿山治超站内的两个“便民服务点”就是湖州最早的两个。在“便民服务点”内,沙发、饮水机、医药箱、修车工具、地图等一应俱全,而且还提供热水、路况咨询、紧急求救、简易救治等服务。
此外,我市还通过“12328”“12345”服务热线,“湖州公路”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建立起湖州公路多渠道、多时段、立体化的综合出行信息服务平台。
优化队伍建设 铸就文化品牌
公路大发展,离不开生动活泼、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和一支不断进步向上的人才队伍。
“一座座桥梁连接东南西北中,一年年奉献走过春夏和秋冬。迎来朝阳送走晚霞,我们与路同行,保障城乡交融……”每天上下班时间一到,市公路管理局办公楼里就会响起这首只属于湖州人的公路之歌,它凝聚了广大公路职工的智慧,展现了当“铺路石”、啃“硬骨头”、做“先行官”的行业精神和“大道为公,惠民至善”的湖州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
“优化服务,要靠队伍建设,靠制度保障,靠文化统领。”市公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湖州公路系统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单位创建成果,持续深化“美丽窗口”创建活动,同时打造优质的公路队伍,提升行业文化,让每一个公路人的芳香散溢湖州大地。
一直以来,湖州公路人积极进行公益文化活动,成立“铺路石”志愿者服务队,坚持开展“进军营、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为主的“四进”主题公益活动,把公路人的爱心送到部队官兵、贫困学子、驻地社区和困难家庭,将每年3月、 6月、 9月和12月第三周的周五作为“党员奉献日”,从领导干部下基层、党员队伍进村企、党群结对送温暖三个方面,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公路系统还积极组织参与职工运动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搭建了一个有利于公路人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文化平台。
此外,市公路管理局还建立了提升公路管理水平的两架“马车”:规范内部管理的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外部监督的公路“隐形人”评价体系。自2006年起,公路部门在路政领域试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2008年起在全市公路管理工作中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以企业标准化生产的管理模式来规范管理公路系统内部的工作质量和活动程序,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这个循环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2015年,湖州市公路管理局创新建立“公路隐形人”评价体系,通过测评、发布公路美丽指数来体现全社会“用路人”对公路管理服务的真实感受,借用他们的眼来观察公路质量、借用他们的心来感受公路服务、借用他们的口来评价公路优劣。目前,两套体系均运行良好。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公路文化建设,增强了交通行业的凝聚力、影响力,促进了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充分把湖州厚重的文化历史资源和现代人文理念在公路上体现,以此来提高湖州知名度、美誉度,增加社会各界对公路的认同感,让文化之花在“美丽公路”盛开。(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