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总是满溢着艾草和生姜的味道,医生护士来来去去,脚步匆匆。“今年来做三伏灸的人比去年更多了,本来每天计划做15个,没想到居然翻了一倍。 ”上周五上午,护士长范惠霞忙得脚不沾地,“从7点半到现在一直没停过,我连口水都来不及喝。 ”
上午10点半,治未病科几张治疗床上,病人们或趴或躺,旁边的等候椅上还坐着好几个,见到前一位病人治疗完毕,便立即上前。在入口处的接待桌旁,范惠霞正给几名病人进行预约。房间另一头,几名医护人员正在将生姜切成一个个小块。一盆一盆送往隔壁房间,用料理机打成姜泥。护士在做“三伏灸”时,会在病人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上铺上中药,然后抹一层厚厚的姜泥,再铺上一层艾绒。全部铺完后点燃艾绒,等艾绒燃尽再换新的,这样重复三次。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多小时。
范惠霞统计过,入伏头三天,科室整整用掉了100斤生姜。“我们年轻医生护士平时可能在家都不怎么做饭,在医院切生姜倒是越来越熟练了。 ”“入伏头两天,我们每天得做30多号病人,门诊护士忙不过来,还从病区里临时调了两个人来。 ”范惠霞说,去年整个夏天,治未病中心一共做了145例三伏灸,今年入伏才4天就已经130多人,这也出乎他们的意料。“人数太多,我们现在只能先给病人安排预约,定好时间再过来。 ”
安吉的王女士母女俩就特地赶到市中医院,过两天他们一家要出去旅游,母女俩希望能在出门前完成第一次三伏灸。王女士的毛病和许多女性一样,怕冷,手脚冰凉,严重的时候大夏天连空调都不敢开。而王女士的女儿则是颈椎不大好,总觉得肩颈部的肌肉十分僵硬酸痛。“去年我们听朋友介绍,过来做了几次三伏灸,感觉挺舒服的,今年打算再继续。没想到今年人就这么多了。 ”王女士说。
范惠霞介绍,其实王女士的问题以及慢性腹泻、过敏性鼻炎等,都与体质虚寒有关。在三伏灸过程中,通过艾绒、姜、中药、经络、穴位的联合作用,达到温经通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市中医院做了几年三伏灸,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年医生们经过讨论还对中药配方进行了修改调整,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组方,更有针对性。
不过医生也提醒,“三伏灸”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孕妇、阴虚火旺体质或是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以及疾病发作期的患者都不能做“三伏灸”。由于每次艾灸时间比较久,一年要做4次,工作忙的人群也不大适合,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冬病夏治的方法。(湖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