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信局
以绿色智造为主线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之于湖州,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在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大环境下,过去的一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聚焦“一四六十”工作体系,以绿色智造为主线,聚合力、抓重点、攻难点,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加快打造绿色智造城市。
这一年,湖州以全省唯一入围城市的身份,被国务院评选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城市;
这一年,湖州在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绿色制造名单中,独占鳌头,以33个入围项目的数量领跑全省;
这一年,湖州累计获得国家、省级项目173个,再创历史新高;
这一年,湖州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又一次获得省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考核一等奖。
……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荣誉,展现的不仅仅是湖州工业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成果,更展现出全市经信系统助力高质量赶超发展的决心和美好愿景。
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
作为湖州经济的主力军,2018年工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这一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01.5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居全省第三,快于全省平均2个百分点,创下近五年以来的新高,工业对全市GDP增速的贡献率更是达到50.8%,较上年同期提升7.1个百分点,实实在在撑起了“半边天”。“2018年工业经济迎来了一个小爆发,这与我市坚持以绿色智造为引领的发展思路密不可分。”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去年,我市积极开展稳增长、促转型、抓改革、增后劲、转动能、降成本等系列工作,多项结构性指标持续向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首破3000家, 4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9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双金”企业达到19家,实现“小升规”593家,创历史新高。
随着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入实施,我市完成了所有工业企业的综合分类评价,通过在用能、水价、土地使用、排污、融资支持、财政支持等方面的差别化政策,短短一年之中,湖州工业亩均税收达到13.2万元,同比提高16.8%。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
产业结构关系着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基础。结合“省市县(区)长项目工程”,去年我市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已培育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绿色家居2个千亿级产业。 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1.7%、 10.4%和9.5%,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1.1%、51.6%和26.2%,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较上年同期分别提升1个、6.4个百分点。
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我市还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路径,制定出台了《湖州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五年倍增目标,努力打造以数字化为引领的全国绿色智造样板地。 2018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位居全省前列。
针对传统产业,我市围绕童装、铝合金等九大行业,制定全市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建成小微企业园18家,累计达51家;传统产业18个综合指标在全省综合排名位居第2名;安吉家具及竹木制品列入省级分行业试点。
项目双进取得新突破
项目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去年对照“345”和亩均标准,严把准入关,实现项目的高质量精准招引,全年全市共招引主体工程已经开工的工业“大好高”项目 137个,同比增加 87个,增幅174%;新开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33个,同比增加134个,增长67.3%;竣工投产项目130个。
聚焦百项“机器换人”项目和千台工业机器人应用,我市还积极引导全市制造业生产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全年全市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增长33.88%,居全省第一位,有31个项目列入省智能化“机器换人”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南浔木地板、电梯和长兴电池、非金属等行业列入省“机器换人”重点示范行业。全市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1685台,在役工业机器人累计达到4221台,使用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17台/万人。
为增强土地要素保障,全市还启动了工业“三未”低效用地专项整治,累计处置“三未”低效工业用地625宗,涉及土地面积2.7万亩,新增工业用地1.9万亩,为项目引进、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智造水平实现新提升
“工业+互联网”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聚焦两化深度融合,去年我市重点推动498个市级两化融合项目实施,培育市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480家、示范企业88家,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区县全覆盖。新增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21家,累计达到51家,新增及累计均列全省第一。
企业“上云”是我市推进智能制造的另一个亮点。为加快推进华为云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我市通过制定政策、打造标杆、宣传引导、培训交流等举措,积极引导企业“上云”, 2018年全年新增“上云”企业5500家,完成率居全省前列,新增17家企业入选省级上云标杆企业,入选总数位居全省第二。
此外,我市还遴选76家重点企业,率先开展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微宏动力等5家企业已建成省级无人车间、工厂。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15项。
绿色发展呈现新气象
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工业领域同样绿意盎然。过去的一年,我市先后推出了“中国(湖州)绿色发展指数”、绿色智能制造区域评价办法、绿色园区评价管理规范、绿色工厂评价、绿色产品认证等系列绿色智造标准,初步构建形成了“市、区县、园区、企业、产品”五位一体的标准体系,绿色智造标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随着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工作的启动,全市已成功认定星级绿色工厂1468家,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工厂覆盖率达到55.9%。去年我市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占全省半壁江山;绿色园区1家,全省唯一一家;绿色供应链3家,占全省的75%,国家级绿色工厂总数达到26家,走在全国前列。
正向引导的同时,我市还推出了一系列倒逼机制,加快绿色转型。去年全年完成“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6749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54家,腾出用能空间15.76万吨标煤,全市粘土砖瓦窑实现全面关停出清,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创新驱动迈出新步伐
创新是工业经济活力的来源,去年我市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专项行动,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和装备制造业发展。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 84.5亿元,同比增长27.7%,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2.05%,较上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占比创下历史新高。“狠抓产品创新升级,大力提升产品开发能力是当前湖州企业抢占技术高点和拓展新市场的重要选择,每年我们除了在数量上要求形成创新的大量成果外,也越来越重视新产品的质量,持续增强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40.1%,列全省第2,较上年提升2.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2.9个百分点;全市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1670项,完成新产品鉴定验收389项,备案数列全省第2。
创新研发硕果累累的背后,还体现出我市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优势。通过积极引导企业深入推进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去年全市共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示范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4家。长兴县动力电池成功列入浙江省绿色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