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无小事。渗透在群众生活方方面面,一点一滴都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期盼。
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政府工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始终牢记民生是为政之要,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从群众牵肠挂肚的事情干起,从群众牢骚抱怨的事情改起,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民生答卷温度够不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不实在?参加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畅谈感受。
改革红利释放普惠成果
代表委员们从哪些领域感受到了获得?源于改革红利的释放,也源于身边的点滴变化。
“我最大的感受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办事越来越方便。”市人大代表陈敏是一名社区管理者,她说:“去年很多群众反映办理房产交易手续时,只去了一趟,办理时间不到半小时。”去年湖州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出台了“利民、惠企、提速”十五条意见,除省定例外事项外,民生事项和企业事项全部实现“一次办结”。不过她也建议,以后在制度上、技术上再创新,将部分民生事项的权限下放到社区窗口,让群众办理更加方便。
市人大代表翁建英来自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现在农村违建都拆除了,村边的河水清澈如镜,加上越来越多的绿化,农民的生活环境像诗画一样。”她说,“农村环境好,村里的农家乐、休闲农场接待的游客越来越多,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日子能不美吗?”她所点赞的环境变化正得益于政府致力推进的改革攻坚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一年市区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36微克,下降14.3%,空气优良率71%;13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全部达标,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
市政协委员陈剑峰是一名大学教授,市两会前专门调研了创业方面的情况。他说:“对于创业者而言,目前赶上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创新创业好时代,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发展很快,‘双创’正在成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汇聚民智民力、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也对增加就业、增加收入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兜底保障传递民生温度
医疗保障、养老服务、教育质量……过去一年的民生兜底网也让代表委员们纷纷点赞。
市人大代表沈鑫华在医学领域工作了31年,对医疗水平、医疗服务的提升深有感触。
“湖州在‘互联网+智慧医疗’领域的探索成效显著,现在到医院看病前可以事先网上预约自己选择要看的科室和医生,这样大大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非常人性化。”他说,去年湖州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政策更加健全, 12种慢性病门诊报销额度每人每年提高了500元,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
群众对健康养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近年来湖州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长,现在公办的养老机构数量上还有不足,民办的养老机构价格又比较高。”市人大代表沈建华说,“如何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让社区里的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这是我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她很赞同政府推广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思路,认为这样不仅能增加机构数量,也能让价格更加亲民。同时,她建议,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阵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市政协委员吴俊说,这两年湖州教育事业投入力度大,硬件软件设施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让她感到很欣慰。特别是湖州小学生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的启动实施,着实让广大“上班族”家长减负。
社会治理构筑平安土壤
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治理的护航。如何创造一个让群众更放心、企业家更安心的环境,这也是许多代表委员的关注点。
来自吴兴区东林镇东华村的市人大代表沈国峰说:“我们的生活安全感越来越高,现在村里很多地方都装有治安摄像头。村里还有调解委员会,平常也会宣传治安的内容,目的是把村里的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村。”
市政协委员陈志良认为,社会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大到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小到社区服务、邻里互动,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加强社会治理,必须下移管理服务重心,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企业家群体的安全感也值得关注。”来自长兴企业的市人大代表张发庆表示,全社会对民营企业的尊重在提升,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强调保护企业家精神和知识产权等,这些对民营企业家提升安全感作用非常显著。“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驾护航,去年公检法部门主动下沉,为企业服务和维权,这让我们发展的底气更足,可以把精力聚焦到研发生产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他说。(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