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持续提速用户数量持续增加设施建设持续完善
作为国家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城市,近年来,我市按照“电动湖州、绿色共享”主题,积极探索应用和产业结合,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通过政策引领、示范应用,目前公共专用先行、个人乘用车引导、充电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相结合的“湖州模式”初见成效,新能源汽车在湖州大地上正飞速疾驰。
1
科学布局构建完整产业链
记者日前在上月开工的吉利(长兴新能源)乘用车项目现场看到,多台施工机械正同时进行打桩作业,忙碌而有序。不出意外,两年后这里将诞生一座智能化现代厂房。据介绍,吉利(长兴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包括整车研发、生产制造、全新的平台开发、销售体系建设和运营、全球化供应链建设。根据规划,这里将生产采用轻量化、 AI、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吉利增程式新能源汽车。围绕吉利(长兴新能源)乘用车项目,长兴将形成集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显著提升产业链体系能力。
按照市委、市政府首位产业培育的要求,近年来我市在深化“八个一”推进机制基础上,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新举措,进一步强化作为、强化引导,加速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委托赛迪研究院编制的《湖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目录》,我们梳理了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重点企业招商项目库,为下一步精准招商提供路径。”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还编制《湖州市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地。
据了解,包括吉利汽车的项目,目前我市已有落地新能源整车项目5个,其中普朗特纯电动物流车和恩驰纯电动客车已通过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公告准入,普朗特已有两款车型发布,规模化制造基地正在启动建设;游侠总投资115亿元超级汽车项目已开始动工建设;吉利康迪已具备生产能力,正在调整车型。此外威马汽车,易智电能源科技公司、中车城市交通有限公司等一批新项目在谈,近期将落地签约。
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是湖州的优势所在。其中微宏动力在快充技术、快充电池循环寿命、电池安全性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目前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比已成功突破270瓦时/公斤,电池循环达到与整车同寿命,在国内发布首款“不燃烧电池”。而通过天能、超威等集团化上市企业的总部效应,目前我市的新能源产业规模已达2500亿元,产业链涵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制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
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我市的锂电技术路线来看,涵盖三元、磷酸铁锂、钛酸锂等多个方向,技术路线较为齐全。微宏、天能、超威、天丰等4家企业进入《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目录,全市锂电池现有产能6GWh/年, 2018年实际配套约2.75GWh,约占全国总配套量的8%。我市在去年还举办了第11届国际车用新型锂电池会议,邀请了工信部装备司、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贸促会、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中科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我市重点企业面对面开展交流,湖州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影响力正在日趋增强。
2
公交电动化提升社会认可度
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我市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政策鼓励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下, 2016年以来,我市新能源汽车使用数量平均增速在50%以上,随着保有量的基数增加,去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使用数量年增速达35%,相比传统燃油车的负增长,相对增速较快,特别是公交行业、出租行业、物流行业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数据显示, 2018年全市推广上牌新能源汽车3877辆,折合成标准车数达14095辆,超过省定目标5000辆标车的182%。全市累计已推广应用了新能源汽车14893辆,折合成标车数达40357辆。
而在已上路的新能源汽车中,以公交为主体的大型客车成为了主力军。“以全国首个公交电动化全覆盖市级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我市积极创建绿色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共有1320辆纯电动客车,其中市本级两家公交公司共875辆纯电动客车,全年计划新增29个公交充电站,已经完成建设27个,截至去年底已实现市本级公交车电动化全覆盖。目前公交电动化全覆盖已经完成车辆采购、上牌交货工作,并全部上线运行。
推进纯电动化公交使得我市的生态优势得到进一步释放。根据国家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汽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物排放评价方法》团体标准以及基于该评价标准编写的《汽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物排放评价报告2018》显示,纯电动乘用车相比汽油乘用车的温室气体减排比例约35%,按照通用的燃油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KG) =油耗公升数×2.7来计算,我市40357辆标车每年累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6.1万吨。“如果按照每亩人工林可以吸收24吨二氧化碳计算,从湖州地区的角度,纯电动车的温室气体减排达到17万吨,相当于一年节约了7200亩土地。而年均减少碳排放4万吨,能够节约燃料成本1500万元。”湖州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3
市场为主体加速推广进程
加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运用是我市在推进过程中的重要方面,通过前期调研,我市把物流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推进。“我们发现市邮政物流和三通一达等第三方物流公司租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相对比较旺盛,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比较符合城市物流路线里程相对稳定、中小型化作业要求、轻便化、环保化等方面的需求。”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由于物流公司普遍拥有较便利的充电场地,电价相对油价低成为企业降成本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企业通过信息监管平台和充电监控平台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应对这一市场化的需求,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物流车政策鼓励的力度和兑现政策的速度,同时通过现场查看、部门联动,加强对物流车运营里程的监管。目前包括EMS在内的第三方快递物流公司已经有60%以上的比例采用了新能源电动车,市场教育和行业示范推广效应明显,传统物流企业和个人物流业者对新能源物流车的市场接受程度不断提高。
推进分时租赁业务是市场化运营的另一大探索。以“电动社区”工程为抓手,我市积极鼓励各地区国有企业、龙头企业等有意向的企业开展多方合作,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目前市本级分时租赁公司有城投集团和芜湖恒天易开集团合作的易开出行公司、华能集团和亿源动力企业合资的亿能公司,德清县有当地瀚强集团成立的瀚强新能源汽车公司,共有超2500辆新能源乘用车用于分时租赁,同比增长30%以上。特别是在长兴县,由于电池产业基础较好,消费者对新能源电池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分时租赁的市场需求比较旺盛。
为构建完善的充电网络,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我市还遵循“市场主导、快慢结合”的技术导向,综合考虑城市出行路线图和人口密集区域的分布,在大型商超、公共停车场、机关单位等多个区域建设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积极鼓励企事业自建充电桩并对外开放,提高资源利用率。全市累计建设充电站77座,建设分散充电桩 2148个,大大缓解了“里程焦虑”问题。(湖州日报)